杨九俊:如何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计了学习任务群,建构了语文课程的内容,我认为,学习任务群是对语文学科本质的重要发现,我相信它会写进语文课程史。这里仅就任务群的落实,谈一些我不成熟的想法。
一、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落实,要以高中生的精神成长为根本的价值取向
在上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新教材中,七套中有五套是用人文主题来组元,即便以体裁组元的,也很重视人文元素。这说明大家已经基本认识到,语文教材需要根据学科的本质特点,高举人文旗帜,把高中生的精神哺育和精神成长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这种人文主题,大致是围绕高中生的精神成长,沿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向度打开。“新课标”在设计学习任务群时,无疑吸收了上一轮课改这方面的经验。王宁教授在有关文章中说:“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这种阐释体现了学习任务群的人文导向。可以认定,“新课标”的新教材也会高扬人文旗帜的。落实学习任务群,指向高中生的精神成长,对此要十分关注。从人文内涵意义上说,要努力体会任务群和教材呈现背后的思想意蕴,要认真领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同时要从完整人格的高度,把握主流价值引导下学生精神完整性的生长。这是时代需求,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从时代需求看,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德”首先是“接班人”意义上的,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文化传统看,儒家倡导的是“为己之学”,读书“有益于身,有用于世”,最根本的价值是“学以成人”,是修身养性,沿着“君子、仁者、圣人”的路子“向上翻”(牟宗三语),做一个精神高贵、人格完整的人。任务群及教材中相关的人文主题,形成高中生“获得教养的途径”,我们真正理解并有效落实,就可以把立德之“德”的主导性和丰富性较好地体现出来。
这是从内容角度说的,我认为从过程角度而言也要从高中生精神成长的价值追求出发,认真落实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任务”这个词,特别强调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是一根主线,这种积极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习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一个人才有可能站起来。这种对主体性的唤醒、塑造,本身也是学生精神成长中一种非常本质的东西。学习任务群的“任务”这个词,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强调开放的语文实践。这就涉及学习者个体与群体、社会、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这种学习实践活动,也是洋溢着人文精神的。认知活动必然会伴随着情感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智力尊严”,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中,学生要有尊严,自己愿意去做,喜欢去做,想去做,那么他就有尊严;你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做无用功,他就没有尊严,人本身的价值就泯灭了。这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方面。我们语文学科的第一价值追求,应该是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使人成为人”,我的理解是,要从“人”的本质内涵层面完整地理解精神成长。
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落实,要以新的知识观来审视和重组知识
这几年我们讲了很多知识观,诸如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明确知识、缄默知识,对这些,我们都应该融通地理解。陆志平老师在讨论任务群的文章里谈到有序知识和混沌知识,并且说到这两者之间是辩证关系,有时候混沌知识中隐含着更深刻的秩序,它们不是相互排斥的。很多时候语文这一学科表现出来的语文素养,是一种缄默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波兰尼说,所有的知识要么是缄默知识,要么植根于缄默知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不要过多地追求那些知识点,那样是违反语文知识本身特征的。
在讨论语文学科知识时,很多同志都希望体系化,一目了然。受树状思维影响,有些老师画出了知识树——有多少知识点就有多少枝枝杈杈;有的老师非常喜欢“一课一得”。在教学处于知识主导的时代,这种发现是了不起的。但是在今天,任务群不仅指向完成任务,也包括学生获得的东西,这些东西从来都不是一个点,一定是一个组块,一定是由多方面组成的。相对树状思维,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一种块茎思维,什么叫块茎思维?就像马铃薯,向四面八方生根。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生活,以碎片化阅读为主,即使是在体系化的语文学习生活中,也少不了碎片化的阅读,在我看来,语文这个学科就有块茎思维的特点,所有可以触及的东西都可生长。当然我们不仅要块茎思维,而且要把树状思维和块茎思维融合起来,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
也有专家讲,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三种:一是水平思维,春风、春雨、春花、春草……一一铺陈,逐个写来,是平面的;二是垂直思维,认识不断地深入,拾级而上;三是椭圆形思维,从这个地方出发,还可能回到这个地方来,但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可能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再回来时,已经有了新的发现和理解。这是语文学习特别明显的一个特征。我想这些对我们都是有启发的。
我不是搞哲学的,知识观有很多新的东西,我还没有都涉及,有的还需要再去体悟。当然,融会贯通的理解还远没有做到,我说这些只是强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关注新的知识观,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结合一些新的知识观的表述,我认为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需要重组知识。
第一,把浅表的知识变成完整的知识。比如古诗文,很多老师把它作为语法训练的材料。几千年历史就沉淀出这几十篇诗文,仅仅把它们作为语法材料,作为文言文训练的材料,肯定是有问题的。任何经典的东西,都有三个特征。第一,它反映了人类深厚而深刻的思想情感,这就是人文母题的基本内容;第二,它是那个时代采取的最好的表达方式;第三,在语言上,它是那个时代的典范。同样,学者们在讲知识完整性时,认为第一层次是定义、概念,第二层次是定义、概念背后的思维、逻辑,第三层次是再后面的思想、信念、情感。道理是差不多的,而我们只看重最浅层次知识的考试功能,仅仅看到那些词性,那些句式,只是为了考试,增强学生对某种题型的敏感性,可能把最根本的东西丢掉了。所以,这种重组就是要把浅表的变成完整的。
第二,要把零碎的变成结构化的。现在高中新课改特别强调结构化、大观念、大主题,如果过多地关注知识点,实际上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表现。在语文学科,对于这种结构化的内涵,我更喜欢用“认知图式”来表示。认知图式是我们在反映思想、表达观点、了解世界的时候形成的,认知图式的丰富,是一个孩子语文世界不断拓展的重要表现。很多经典作品都提供了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认知图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有树状思维的成分,这表明我们不是拒绝、排斥树状思维;但这又不是简单沿袭树状思维,树状思维关注知识点,是打通点与点的联系,而我们说的结构化,更多是一种借用的说法,是指一种图式思维。它与任务群的“群”是可以相联结、相融通的,它强调教学的整体视野。
第三,把冰冷的变成温暖的。语文课上学生为什么打不起精神?认知和情感是两张皮,或者只有认知,缺少情感,这是违反教学规律特别是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于漪老师多年前就不断讲:“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这里有知识完整性的问题,也有教学中认知与情感统一的问题,更有人文内涵被有意无意过滤掉的问题,应该给予重视并切实纠正。
第四,把僵硬的变成鲜活的。教鲜活的语文包括还原到生活本身,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的敏感,你带学生去读,总有令人惊喜的发现,语文就鲜活了,就能激发学生对母语的感情和兴趣,学生在沉浸和陶醉中就会有更多的充实感。
三、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落实,要以任务为导向进行大单元设计
语文学习任务群有学习方式的内在规定性。如果梳理一个基本的程序,我想应该是用核心素养去统领真实情境、任务驱动、语文实践、学业评价,这是一个基本的课堂教学框架。当然深入下去有很多东西,比如说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做题目,不仅仅是考试,还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价;在拓展与应用的时候,怎么在一个新的情境中,运用新学的方法完成语文任务,等等,都是对学习质量的评价。讨论大单元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关键的要素。
一是真实情境。按照一些专家的意见,这个情境不是以前我们讲的小情境,用一幅画、一首歌激发、撩拨学生的兴趣。它应是一个大情境,是一个从头到尾贯穿整个单元任务群学习的大情境,同时又是一个真实的情境。在这方面,课标组的专家们有一些很好的建议,值得我们领会并进一步思考。
二是项目化。任务群就要完成任务,“新课标”写明了,任务可以分解成几个项目。这种项目化体现在:第一,参与性,学生不是旁观者,我们过去接受的讲授知识,叫“旁观者知识观”,而现在学生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去体验建构的叫“参与者知识观”。第二,具身性,它强调身心如一,身体和心灵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这在儒家源头那里就有,比如孟子讲的“践形观”,说人有三个面相,一是形的面相,二是气的面相,三是心的面相。“心”是意识的,而“气”和“形”是非意识的,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学生的精神成长有时候是通过具身的学习形成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精神气质可以影响形貌,所以孟子说“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具身学习同时还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和激荡,才有可能生成素养。第三,挑战性,我们交给学生的应该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的学习是在不断地接受挑战和战胜挑战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挑战更多的是思维的挑战。第四,选择性,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小组有选择空间。第五,连续性,这种项目化的学习应该是一个通盘考虑、连续安排、有组织、有设计的过程,如果偶尔进行一次就不是课程,也未必是教育。
三是融通整合。落实任务群的时候要有融通整合的思想,比如“群”和“文”是什么关系。一是要从群出发,整体把握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从群走向文,经过文的理解,再回到群,实际上这也是个椭圆。群的意识要加强,但是不放弃对单篇以及某个组块的文本的阅读理解。二是要有机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应该是有机整合的,不能被割裂。任务群之间也是可以整合的。任务群之间可能有边界,但是这种边界应该被模糊。三是课内课外应当融通,应该向生活本身打开,回归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引导学生走向高品质的语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