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暴力 共同守护一片净土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8-05-21
 

仪征市司法局法制教育科科长、校法制副校长 卞婷

不经意间给你起的一个外号,一句看似稀松平常的玩笑话,学生时代一件无足轻重的尴尬小事,许多年后仍然成为你不愿记起的糟糕回忆。校园欺凌活动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危害了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也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谈一谈。

一、何为校园欺凌

如果说世界上存在无缘无故的恨,那么校园欺凌大概就是最接近的一种。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

年龄:7-18岁之间的学龄期学生。

据统计,以2015年1-5月份期间的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有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高中生占32.5%。

从性别上看,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占比达32.5%,与男生之间“硬碰硬”的冲突方式不同,女生之间的暴力多表现在侮辱性、逼迫性行为,对施暴方造成的心理创伤异常突出。

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主要表现是欺负、欺负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

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二、校园欺凌的几种形式

骂:侮辱、中伤、讥讽、贬抑受害者;

打:打架、斗殴;

毁:损坏受害者的书本、衣物等个人财产;

吓:恐吓、威胁、逼迫受害者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传:网上传播谣言、人身攻击。

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3月12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校园欺凌情况已经大有好转。但2017年以来各地仍然有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

案例:北京中关村二小一名学生家长发表文章称,其孩子长期遭到同班两名同学的欺凌,11月24日更是被两人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发后,孩子出现失眠、易怒、恐惧上学等症状,经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

案例:延安吴启县中学,6名高中女生持刀威逼5名学生妹脱光衣服集体猥亵。6名女生被当地警方拘留。

三、选择的欺凌对象

1、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2、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3、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4、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5、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6、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四、校园欺凌的后果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除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长期欺负别人,会很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等等,“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等等,问题。

对施暴者的惩罚:1、民事赔偿责任;2、2017年6月1日施行《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对于校园欺凌,学校、家长进行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当参与警示教育,严重的,可以送专门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3、行政处罚;4、刑事责任(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抢劫罪、强奸罪、侮辱、诽谤罪等等)。

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某学校的学生孙某、刘某,放学后到另一学校校门口围观放学的女生,被放学的一群男学生看了一眼,孙某、刘某觉得没有面子,后尾随一名男生,殴打其至轻伤二级。

后果:赔偿3.5万元;刑事处罚;学校方面的处罚。

五、被欺凌者要避免下列情况

1、总是沉默和隐忍,总要等到后果相当严重了才不得不说。检察机关经手校园暴力案件中,不少是已造成严重后果才被发现的,其实可能存在大量的校园欺凌案件没有进入诉讼程序,甚至不为人所知。

有教师称,遇到校园暴力事件后,学校、家庭、学生等往往集体沉默:不少学校选择低调处理,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长往往法律意识薄弱,选择“私了”;受害学生是弱势个体,怕打击报复,多选择忍气吞声。

现实中的施暴者往往警告:不许告诉家长或者老师,否则下次还打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恶性循环,受害者变施暴者。北京高院的统计显示,近10%的校园暴力被告人曾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说,一些被欺凌学生会寻找比自己弱的目标,将情绪转移到弱者身上,成为新一轮的欺凌者。

本院办理的孙某等人寻衅滋事案中,在心里疏导和社会调查中,孙某表示,他以前被别人打过,所以他觉得打别人也不是什么大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1、拖延时间:

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首先要弄清楚对方的意图,了解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在一段时间后可能获得救助的情况下,与对方迂回,尽量拖延时间,等待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出现。如:即将放学、下班,可能出现大量的人流;父母或者老师有可能出现。

2、呼救求助:

必要时向路人呼救,用异常动作吸引周围人注意。曾经有过一个案例,一群未成年人围殴一个低年级男生,隔着一道门就是人来人往的马路,可是这个男生一直沉默不敢呼救,导致被殴打重伤。如果有呼救条件,完全可以及时向年长的人请求帮助,但是如果条件不具备(比如过来1名年龄更小的人,或者单个的女同学等等),还要慎重,因为会惹怒对方。

3、安全第一: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不要意气用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千万不要相信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句话,因为二十年后你不知道在哪里。有一位父亲曾经和女儿这样说,在尊严和其他面前,你的安全和生命才是我最在乎的。我想这也是世间所有家长的想法。

4、缓解气氛:

顺从对方的话,找出可以插入的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获取信任,争取时间。有时候自嘲和自黑也是一种能力,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学会审时度势并不表示懦弱,反而恰恰证明了你的勇敢和聪明,如果还有让你讲话的机会,就一定要好好利用,毕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孩子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中国社会未来几十年发展的希望,你们是生活富足的一代,却也是升学压力较大的一代,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身边人总是要求你们快一点再快一点,可内心的成长不能催熟,不妨静下心来,不要听从别人的教唆,不要盲目的从众跟风,顺从你内心的良善,去生活、去成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