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青春 美好岁月》---2019年一直是我禁毒征文优秀奖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10-25
 

 

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一(10)班     吴双

 

青春是什么?
   
青春是课堂上的专注听讲,是课后思考难题时的聚精会神,是操场上肆意挥洒的汗水,是辛勤付出后在舞台上收获的鲜花与掌声,是好友相伴时的欢声笑语……当一切的美好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世界的另一隅藏着一个群体。他们在无底的深渊中挣扎着,呻吟着,他们再也无法感受到这个年纪的美好,本该是阳光少年的他们因偶然误入歧途,从此成为“瘾君子”,这个深渊就是毒品,这个群体就是吸毒青少年。
   
毒品就像是一个恐怖的黑洞,一旦被吸入,很难再回头,这些少年原本绚丽的青春从此被毒品取代,他们原本纯净的心灵从此被毒品一点一点侵蚀,他们本该茁壮成长的身体,从此饱受毒品摧残。
   
青少年吸毒多半是由于对毒品的无知,初次尝试后禁不住尝试第二次,进而越陷越深,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阿宾是汕头市强制戒毒所里年龄最小的一个,自七岁起阿宾便模仿大人们吸烟,并以此为荣,当他初一辍学后认识了乡里几位“大哥”后因为缺乏对毒品应有的防范意识,竟然觉得吸毒是件很酷的事。受好奇心的驱使,某次趁大哥不在时,阿宾偷偷尝了毒品,此次“开禁”后,阿斌便成了一名小“道友”,为了支付毒品的天价,他在赌庄做起了生意,以出老千、做手脚为手段,以赌钱为营生。2017219日,阿宾被警方抓获,在接受审讯时,因毒瘾发作,口吐白沫,结果被送往强制戒毒所戒毒。
   
想象着阿斌在戒毒所中毒瘾发作时面部狰狞扭曲的表情,心中的悔恨与绝望,想象着阿斌家人捶胸顿足的痛哭,我不禁长叹一口气。试想一下,如果阿宾的父母从小就对其行为多些关注,教导他辨别是非,指导他步入正途,学校方面也能在察觉其行为异常后给以劝导,那么,此时的阿宾一定会像我们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倾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去奋斗,为自己的未来去努力,体验着青春的多彩,岁月的美好。可是由于无人照管,一颗美好的心灵遭受到了毒品的荼毒,不得已的走上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犯罪道路。
   
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要。常言道“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应当是一个爱的港湾,一个温馨的摇篮,每一个孩子都如同一块璞玉般纯洁质朴,最初都是家庭这样一个环境,对其进行雕琢与加工,至于最后是成就美玉还是沦为顽石,则取决于家庭教育的质量。
    17
岁的阿珍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阿珍容貌秀丽,看外表完全看不出她是一个已有两年毒龄的人,经记者深入调查发现,阿珍吸毒与其畸形的家庭密切相关,原来阿珍在出生没多久,父母便离异,她被判跟随生母。母亲再嫁后继父嫌她“累赘”,便把她送给了一对无子夫妇。起初养父母对她关爱有加。可她七岁那年,养母生下来一个弟弟,此时的阿珍又成了“累赘”,她甚至成了家中的保姆,小小年纪,做饭,打扫卫生,看管弟弟的杂活全都包了。同为女孩,我可以想见多少个无眠的夜,她曾在枕边哭泣,多少次责骂,她心中的委屈无处诉说,多少脏活累活,她咬紧的牙关,心中的隐忍……
   
遭遇如此处境,阿珍自然无心学习。小学毕业后,她便跟着在歌舞厅认识的朋友们离开了家,跟着这些朋友,她慢慢接触了毒品。据她自己说,在第一次学着朋友的样子狠命吸了一口毒品时,她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仿佛那一刻什么委屈与烦恼都烟消云散。于是她此后便整日与那些朋友们待在一起,从而获得毒品来应付她日益强烈的毒瘾。
   
作为一名花季少女,本应是在父母怀中撒娇,接受宠溺的年纪,却被当成“累赘”,被人当做皮球般踢来踢去,被亲生母亲抛弃,被养父母当做保姆……这对一位不谙世事的女孩来说是多么残忍啊!因为缺乏家庭的关爱与温暖,她通过毒品来获得“解脱”,可这种“解脱”只是一场暂时的幻梦,梦醒时分,需要她面对的是戒毒所内冰冷的墙壁,是更加痛苦的束缚,是一个希望渺茫的未来。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在真正了解毒品后会愿意去尝试,更不要说为此而犯罪。因此向青少年普及禁毒知识,树立其防毒反毒意识十分必要。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防范青少年接触毒品不止是青少年自己的事,更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努力。只有各方携手,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安然度过无毒青春,让他们体验到这段珍贵岁月的美好。

 

(指导老师:周建芸)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