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症到底是什么?它其实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在深入分类和预防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明白,炎症究竟是个啥。 你可以把你的身体想象成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拥有一个高度发达、反应迅速的“国防部队”——免疫系统。平时,这支部队负责巡逻,清除一些内部的坏分子(比如衰老、癌变的细胞)。但当有外敌入侵(比如细菌、病毒),或者国内发生了重大灾害(比如外伤、烫伤),这支部队就会立刻被激活,进入战斗状态。 炎症,就是这个“国防部队”全面启动后,在你身体里上演的一场“战争”。 你看到的红、肿、热、痛,都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这场战争的外在表现。 红: 战场需要增援,所以血管会扩张,让更多血液涌过来,看起来就红了。 肿: 血管扩张后,血管里的“战斗部队”(白细胞)和“后勤物资”(液体、蛋白质)会渗透到战场(组织间隙),导致局部肿胀。 热: 血流加快,以及细胞战斗时产生的热量,让局部温度升高。 痛: 肿胀会压迫神经末梢,加上一些炎症物质本身就会刺激神经,所以你感到疼痛。
所以,请记住第一个关键点:炎症本身是好事,是身体在自我保护、自我修复的必要过程。 它是身体在向你大喊:“喂!我这里出问题了,正在打仗,你快注意一下!” 问题在于,有时候这场战争会失控,或者打得太久,从“保家卫国”变成了“劳民伤财”,这时就成了我们需要对付的坏家伙。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炎症有哪些不同的“打仗”模式,也就是它的分类。 炎症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清这场“战争”医学上对炎症的分类非常细致,我们可以从三个最核心的角度来理解:按病程长短、按发病部位、按病变性质。 角度一:按病程长短——战争持续了多久?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分类。 1. 急性炎症——一场“闪电战” 特点: 来得快,去得也快。通常是突然发作,症状猛烈,但持续时间短,一般几天到几周。 战场表现: 我们的“国防军”反应迅速,主力是“ neutrophil(中性粒细胞)”,它们就像冲锋陷阵的步兵,数量多,行动快,擅长短兵相接,吞噬细菌。所以战场上(发炎部位)会有大量这类细胞阵亡,它们和被杀死的敌人、被破坏的组织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脓”。 结局: 大多数急性炎症在打赢仗之后,身体会进行很好的修复,恢复如初。少数情况下,如果敌人太强大或我方防御太弱,战争会扩散,变成全身性感染(败血症),或者转入下一个阶段。 生活中的例子: 喉咙痛: 感冒病毒或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咽炎,喉咙又红又肿又痛。 皮肤上的疖子: 细菌感染毛囊,形成一个又红又肿又痛的包,最后可能流脓。 急性肠胃炎: 吃了不干净的东西,细菌在肠道里“打仗”,导致你上吐下泻、肚子疼。 扭伤脚踝: 刚扭伤时,脚踝迅速肿起来,又红又热又疼。
2. 慢性炎症——一场“持久战”或“低烈度内战” 特点: 起病缓慢,病程漫长,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症状可能不明显,但缠绵不绝。 战场表现: 这时候,冲锋的“步兵”(中性粒细胞)已经不占主力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像战场上的“清道夫”和“情报员”,负责吞噬残骸并呼叫更多援军;淋巴细胞则像“特种部队”,针对特定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这场战争不再是轰轰烈烈的攻城略地,而是长期的消耗与对峙。反复的损伤和修复,可能导致正常组织被纤维组织(疤痕组织)取代,从而影响器官功能。 起因: 主要有两种情况: 生活中的例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关节滑膜,导致关节持续疼痛、变形。 慢性胃炎: 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它在胃里长期“赖着不走”,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 现在医学界普遍认为,血管内壁的慢性炎症是导致斑块形成和破裂的核心环节。 牙周炎: 牙龈和牙槽骨的慢性炎症,长期会导致牙齿松动。
小结: 急性炎症是“救火”,慢性炎症是“阴燃的火”。前者声势浩大但容易扑灭,后者看似不起眼,但日积月累的破坏力惊人,与许多现代慢性病(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甚至老年痴呆)都密切相关。角度二:按发病部位——战争发生在哪里?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发炎的具体位置。 角度三:按病变性质——战场上最主要的“伤亡”是什么?根据发炎部位组织受损的主要形式,又可以细分。这部分稍微专业一点,但理解了会让你对炎症的认识更深。 变质性炎: 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表现。比如病毒性肝炎,病毒直接攻击肝细胞,导致大量肝细胞坏死。 渗出性炎: 以血管中“液体和细胞渗出”为主要表现。根据渗出物的不同,又可分为: 浆液性炎: 渗出物像淡黄色清亮的血清。比如皮肤烫伤后起的水泡。 纤维素性炎: 渗出物里有大量纤维蛋白,像一层膜。比如“绒毛心”(心包炎时心脏表面盖了一层毛茸茸的纤维蛋白),或者细菌性痢疾时肠黏膜表面的“假膜”。 化脓性炎: 渗出物里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脓细胞),形成脓液。比如我们之前说的疖、痈,还有阑尾炎。 出血性炎: 炎症破坏血管壁太严重,导致红细胞大量漏出。比如鼠疫、炭疽等烈性传染病。
增生性炎: 以“组织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常见于慢性炎症,比如慢性扁桃体炎时,扁桃体淋巴组织增生而变得肥大。
了解了炎症的种种“面目”,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预防?尤其是如何预防那悄无声息却危害巨大的慢性炎症? 炎症的预防——打造一个“不易燃”的体质预防炎症,其实就是管理好我们身体的“国防部队”(免疫系统),让它保持警惕,但又不要过度反应或“打糊涂仗”。核心在于生活方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1. 吃“抗炎”饮食,远离“促炎”饮食——管住嘴是头等大事 这是最有效、最根本的预防措施。 促炎饮食“黑名单”: 高糖和精制碳水: 糖果、蛋糕、含糖饮料、白面包、白米饭(过量)。糖分会引发“糖化终末产物”增多,直接促进炎症。 反式脂肪: 油炸食品、人造黄油、起酥油、很多西式糕点里都有。它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凶,也是强烈的促炎剂。 过量Omega-6脂肪酸: 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植物油中含量很高。虽然人体需要,但一旦和Omega-3比例失衡(现代饮食常常是Omega-6远超Omega-3),就会促进炎症。 加工肉类: 香肠、火腿、培根等含有较多饱和脂肪和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s)。 过量酒精: 酒精的代谢产物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直接损伤,引发炎症。
抗炎饮食“推荐榜”: 各种颜色的蔬菜水果: 它们富含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多酚类物质,能中和炎症战斗中产生的“流弹”——自由基,保护健康细胞。蓝莓、西兰花、菠菜、番茄都是佼佼者。 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它是天然的“消炎药”。多吃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鲭鱼)、亚麻籽、奇亚籽、核桃。 全谷物和高纤维食物: 燕麦、糙米、藜麦、豆类。纤维有助于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而肠道健康是免疫系统的基石。 健康的脂肪: 特级初榨橄榄油、牛油果、坚果。它们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抗炎。 香料: 姜、蒜、姜黄(咖喱的主要成分)都有强大的抗炎特性。可以尝试在做菜时多放一些。
2. 坚持规律运动——让免疫系统“练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