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时代】《古典音乐体裁介绍:浪漫主义音乐体裁》

来源: 时间:2025-10-27
 

《古典音乐体裁介绍:浪漫主义音乐体裁》

                                                                                                                                                                                                                                                                                          

      音乐体裁介绍:浪漫主义体裁



图片

前   言


古典音乐体裁分类中,我系统介绍了各种音乐体裁的具体分类方法,以及曲体、曲式、体裁的差异。


接下来,我将对浪漫主义时期的器乐与声乐体裁的形式、规则、结构等基本常识展开详细介绍。


第一节 浪漫主义常识

01

  什么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末兴起于欧洲的音乐流派,主张用音乐表达个人情感、主观体验、自由想象,强调个性解放和情感的极致抒发。相比于古典主义音乐,以表达强烈的个人情感为核心;题材、结构、形式更加自由。


“浪漫主义时期”的时间范围是1820年至1900年。1820年,《魔王》、《自由射手》等标志性作品相继问世;1827年,贝多芬逝世,标志着古典主义正式落幕;1900年,浪漫主义各“集大成者”相继离世,此后出现了新的音乐风格,因此逐渐式微。



02

  代表作曲家


「舒伯特(1797-1828)」

舒伯特,浪漫主义早期音乐家,既是古典主义的继承者,又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他开创艺术歌曲体裁,将人声与钢琴结合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形式。他作有600余首艺术歌曲,音乐语独特、细腻且丰富,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相关知识详见:

古典音乐家介绍: 舒伯特篇


「门德尔松(1809-1847)」

门德尔松,德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与舒曼共同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他家庭富裕,环境优越,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这为他接触文学经典,并将它写入音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我们熟知的两首《婚礼进行曲》中,有一首是他为莎士比亚同名戏剧《仲夏夜之梦》而作的配乐,另一首出自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


相关知识详见:

古典音乐家介绍: 门德尔松篇


「肖邦(1810-1849)」

肖邦,波兰著名钢琴家,浪漫主义及古典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钢琴诗人”。他创作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作品,极大拓展了钢琴的表现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全新的视野,将浪漫主义推向新的高峰。后世为纪念肖邦,设立了“肖邦国际钢琴比赛”。


在肖邦的人生中,有两件事对他影响深远,一个是华沙起义失败后,在巴黎十几年的流亡生活;另一个是陪伴他十年的女人“乔治桑”。两件事几乎贯穿了他整个人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音乐。相关知识详见:古典音乐家介绍: 肖邦篇


西方近代史(第八节第2部分:华沙起义),我专门为肖邦写了一节。详细介绍了华沙起义前后的各种细节、时间线、社会背景、国际局势、关联作品等。你可以体会到,肖邦的思乡、悲愤、爱国等情绪从何而来。


「舒曼(1810-1856)」

舒曼,浪漫主义及古典音乐重要代表人物。因练琴方法不当导致手指受伤,无奈放弃钢琴,改行做了音乐评论家。舒曼的作品大多有标题且形式短小,他十分注重对人物内在感情的描写,经常描写一些梦幻的意境。


相关知识详见:

古典音乐家介绍: 舒曼篇


「李斯特(1811-1886)」

李斯特,浪漫主义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钢琴之王”。他的作品风格热烈奔放,加之无与伦比的钢琴技巧,将钢琴的演奏技术提升到新高度,将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曾在当时的欧洲掀起“李斯特狂热”。


相关知识详见:

古典音乐家介绍: 李斯特篇


「柴可夫斯基(1840-1893)」

柴可夫斯基,浪漫主义及古典音乐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被认为是继莫扎特、贝多芬后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


相关知识详见:

古典音乐家介绍: 柴可夫斯基篇



第二节 器乐作品


01

  奏鸣曲


「什么是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是古典音乐中最核心的器乐体裁之一,其定义、结构、形式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它拥有多个乐章,以乐器独奏、或与伴奏结合的形式演奏,通过调性对比与主题发展展现音乐逻辑。


奏鸣曲起源于16世纪的“器乐乐章”,诞生之初虽不具备固定结构,但具有开创意义,即“让乐器成为音乐的绝对主角,通过乐器特性设计音乐,而非依附于歌词、舞蹈等外部功能”。这一逻辑贯穿了后世奏鸣曲的发展。


(“奏鸣曲”一词源于意大利语“Sonare”,译为“发声、奏响”,最初与“康塔塔(重要声乐体裁)”形成直接对立。在16世纪前,“奏鸣曲”是广义概念,可指代任何需要演奏的音乐,也包括带乐器伴奏的声乐曲。


16世纪末,随着器乐创作的独立发展,奏鸣曲被明确界定为“无歌词、仅由乐器演奏的音乐(以乐器为绝对主体,而非人声的伴奏)”,彻底与“有歌词的声乐曲(康塔塔)”相区别。)


「古典主义的奏鸣曲」

古典主义时期,是奏鸣曲的黄金时代,其形式、结构与表现力在此阶段发展到顶峰,并确立了后世沿用的核心范式。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为:规范了“奏鸣曲式”;明确了“独奏奏鸣曲”的主导地位;确立了“三乐章”或“四乐章”的固定框架。


奏鸣曲式在此时期有了明确的结构规范(即“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古典主义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几乎都采用“奏鸣曲式”,它通过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对比、展开部的冲突、再现部的统一,构建出极强的逻辑性与表现力,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标志性结构。


图片


彻底打破了巴洛克奏鸣曲“乐章数量不固定、结构松散”的特点,确立了“三乐章”或“四乐章”的固定框架,结构范式完全成熟。古典主义的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大型曲目,基本都确立了这样的结构框架,各乐章功能清晰且逻辑紧密,既平衡又富有对比。


图片


体裁分类逐渐清晰化与专业化,“独奏奏鸣曲”成为绝对主流。古典主义时期,摆脱了对通奏低音的依赖,以及击弦钢琴取代了古钢琴,钢琴的表现力得到极大提升,在器乐演奏中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于巴洛克时期独奏奏鸣曲、三重奏鸣曲的模糊分类,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分类更清晰。


(在巴洛克音乐体裁中的“奏鸣曲”一节,我特别解释了三重奏鸣曲、重奏曲、协奏曲的区别,它们在演奏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加上巴洛克时期,体裁的定义与形式尚不明确,极容易混淆。)


「浪漫主义的奏鸣曲」

奏鸣曲作为最重要的古典音乐体裁和曲式,最能体现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它打破了古典主义严谨均衡、旋律简洁、结构固定、分工明确等一系列规则,技术服务于情感,情感优先于形式。从体现“秩序美、逻辑美”变为对“个人情感、个性风格”的表达。


图片


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的乐器组合逐渐向两端扩展,要么更“个性化”,要么更“宏大化”,与古典主义的“小型化、分工明确、平等对话”有明显区别。“个性化”如独奏乐器奏鸣曲,突出个人风格或单一乐器的表现力;“宏大化”指乐队编制扩大,与独奏乐器形成对抗与融合,例如“齐奏强音”的段落,打破古典的分工。


浪漫主义时期,情感优先形式,技法成为情感表达的一部分,出现很多长线条抒情或华彩段落,复杂而有表现力,与古典主义的“克制、规整、简洁”有明显区别。古典主义多使用“分解和弦、音阶式走句”,极少使用八度、密集音群,避免覆盖旋律;浪漫主义则大量使用八度、密集和弦等技巧,力度变化明显,踏板、技法被开发到极致。


「代表人物及作品」

浪漫主义时期,严格遵循古典主义完整4乐章范式、结构规则的奏鸣曲大幅减少,但“借用奏鸣曲式的单乐章作品”或“对古典结构做取舍的作品”,是当时更主流的创作选择。一些作曲家认为没有必要为凑四个乐章牺牲情感,因此删掉了“小步舞曲/诙谐曲”的过渡乐章。这也是“浪漫主义情感表达需求”以及“结构简化与灵活化”的体现。



比较典型例子是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它没有明确的4个乐章划分,但内部包含呈示(两个对比主题:英雄性+抒情性)→展开(主题变形、调性冲突,情感最激烈)→再现(主题回归、调性统一)的结构,相当于用单乐章压缩了古典奏鸣曲的功能,既保留了结构逻辑,又避免了乐章间停顿打断情感流。


02

  交响曲


「什么是交响曲」

“交响曲(Symphony)”是一种为管弦乐队(包含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等)创作的大型器乐套曲,通常由4个独立乐章构成,以丰富的音色层次和复杂结构,展现完整的音乐逻辑与情感表达。


交响曲起源于18世纪初的意大利,由“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当时的序曲采用“快-慢-快”三乐章结构。后来德国将其从歌剧中剥离,发展为独立的“管弦乐套曲”,出现“四乐章结构”的雏形。


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作曲家将其推向巅峰,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主义交响曲”的经典范式。浪漫主义时期,突破了古典主义束缚,乐队编制得到扩展、增加了乐章篇幅、融入了民族音乐元素等。


「结构规范」

交响曲成熟于古典主义时期,由维也纳三杰确立了“四乐章套曲”的规范。基于管弦乐队的音色层次,通过不同乐章的速度、曲式与情感对比,构建完整的音乐叙事。后续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虽有革新,但框架仍以古典范式为根基。


图片


第一乐章”几乎均为奏鸣曲式,情感上偏向激昂、坚定。它确立交响曲的调性与主题,通过“呈示-展开-再现”的逻辑,制造音乐冲突与张力,是交响曲的“叙事起点”。


第二乐章”以三部曲式为主要曲式,速度缓慢且稳定,强调旋律的歌唱性。它与第一乐章的冲突形成对比,以舒缓的旋律表达宁静、深情与哲思,是交响曲的“情感重心”。


第三乐章”曲式以小步舞曲与三声中部为主要曲式,整体节奏明快。作为过渡乐章,连接第二乐章的舒缓与第四乐章的热烈,以轻快的舞蹈性节奏,增添音乐的活力与趣味性。


第四乐章”曲式以回旋曲为主要曲式,节奏紧凑有力。作为交响曲的终曲,通过热烈、明快的音乐,解决前几乐章的冲突,常以辉煌的尾声首尾。


「浪漫主义的交响曲」

浪漫主义交响曲的主要特征,以及与古典主义的异同之处,本质上与奏鸣曲是相同的,完全可以参照上一节“奏鸣曲”去理解,不再赘述。这里我重点介绍乐队编制、配器以及篇幅的一些变化。


浪漫主义时期,乐队编制大幅扩张,约60-120人。主要包括木管组(3长笛+3单簧管+3双簧管+3巴松管)、铜管组(4小号+4圆号+4长号+4大号)、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共40-60人)。


(古典主义时期,乐队编制精简且固定,约20-40人。主要包括木管组(2长笛+2单簧管+2双簧管+2巴松管)、铜管组(2小号+2圆号,无长号、大号)、弦乐组(占乐队人数70%)


浪漫主义时期,配器以“音色对比”为主,强调通过乐器交替表达情感变化,旋律常由多种乐器共同完成演奏,织体层次丰富。例如由圆号奏出主题(温暖),再交给小提琴(抒情),最后由钢琴承接(激情),通过乐器音色差异强化情感。


(古典主义时期,配器以“弦乐为核心,音色统一”,强调旋律与结构清晰。主题旋律由第一小提琴承担,其它乐器以伴奏为主,主旋律与乐队互动较少,无频繁的乐器交替,配器层次简单,无复杂织体。)


浪漫主义时期,篇幅大幅扩张,单首交响曲时长达到45-90分钟;而古典主义单首交响曲多为20-35分钟,每个乐章控制在5-10分钟。浪漫主义音乐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深度表达情感与叙事,一般在展开部和尾声的扩展尤为明显。


「代表人物及作品」

“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对美国大陆的印象和对故乡的思念。



03

  圆舞曲


「什么是圆舞曲」

“圆舞曲(Waltz)”是浪漫主义时期流行的社交舞蹈音乐体裁,常见于钢琴独奏、管弦乐合奏,也是舞会与音乐会的重要曲目类型。它以三拍子为主,节奏明快流畅,重音通常落在每小节的第一拍,舞蹈时多以旋转、滑行动作为主,风格轻盈活泼,充满优雅动感。


圆舞曲起源于18世纪末奥地利和德国民间的舞蹈“兰德勒舞”,这是一种节奏活泼的三拍子舞蹈,以旋转、牵手踏步为主,旋律简单、伴奏朴素,主要在乡村节庆中表演,表达欢快、热烈的氛围。19世纪初,兰德勒舞传入维也纳等城市,逐渐被改编为更优雅、规整的舞蹈形式,更名为“圆舞曲(Waltz,旋转之意)”。


19世纪中后期,圆舞曲逐渐成为古典音乐中重要的舞曲形式。肖邦、布拉姆斯等创作的“钢琴圆舞曲”,弱化舞蹈实用性,更侧重个人情感抒发。小约翰的“交响圆舞曲”,通过多段落串联、丰富的旋律变奏,将其从民间舞曲提升为具有交响性的艺术体裁,使圆舞曲成为可在音乐会独立演奏的经典。


「主要特点」

三拍子,突出旋转律动感。圆舞曲的节奏是6/8拍或3/4拍(以3/4拍最常见),强弱规律为“强-弱-弱”,每小节的第一拍对应舞者“旋转起步”的重音,后两拍为轻盈的旋转延续,形成一旋转一停顿的律动感。


多段落串联,适配舞会流程。传统社交圆舞曲多采用“连德勒式结构(引子-多个主题段落-尾声)”,每个主题段落旋律独立、调性可变化,段落间过渡自然,总时长通常5-8分钟,适配舞会中“多组舞者轮流舞蹈”的需求。


圆舞曲的旋律线条连贯、起伏适中,多采用级进或小跳音型,避免复杂的大跳或装饰音,确保听众易记、舞者易跟随。钢琴圆舞曲会强化旋律的抒情性,例如肖邦《Op.64 No.2》,旋律缓慢、柔和,通过细腻的强弱变化,表达出忧伤、缠绵的情绪,脱离了传统圆舞曲的欢快感。


「代表人物及作品」

肖邦”在保持圆舞曲基本节奏特点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独特的节奏变化和装饰音。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常常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感和诗意,既华丽高雅又饱含深情,还带有独特的忧郁、敏感特质。



虽采用圆舞曲典型的3/4拍,但节奏自由,速度变化大,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其中《华丽的大圆舞曲》是肖邦最华丽、轻快的一首,也是为数不多能用于舞会的圆舞曲。


小约翰”是浪漫主义时期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著有《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等知名圆舞曲,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为鼓舞普奥战争后低迷的奥地利民心而作。这部作品是维也纳圆舞曲的巅峰之作,将民间圆舞曲的灵动与交响乐的宏大结合,拓展了舞曲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标志性保留曲目。


04

  夜  曲


「什 么是夜曲」

“夜曲(Nocturne)”是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以“夜”为主题,旋律优美,富于歌唱性,常用慢速或中速,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表现夜的沉静与抒发内心情感。


夜曲与“小夜曲(Serenade)”是两种不同的体裁。小夜曲更偏向“户外的、功能性的致意”,而夜曲强调在室内营造宁静、朦胧的夜晚氛围,音乐风格抒情、柔和,以钢琴为主要载体,注重和声的色彩性与旋律的舒展性。(小夜曲介绍详见古典主义音乐体裁介绍


「主要特点」

旋律优美且富有歌唱性。如同歌曲一般能够深入人心,常常带有抒情、浪漫的特质,能够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通常采用慢速或中速。节奏较为舒缓,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仿佛是在描绘夜晚的静谧与深沉。


常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低音部的和弦伴奏配上高音部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增强了夜的意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