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苏轼:治愈人生的三把钥匙

来源: 时间:2025-10-20
 

作家余光中曾说:


“我如果去旅行,不会跟李白在一起,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会选杜甫,因为他太苦了。


我会找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我们喜欢苏轼,不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身上所蕴含的品质。


他一生坎坷,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


他一生乐观,把别人眼中的苟且生活,过得有趣、潇洒。


人生就是这样,时有起伏,有人跌入低谷便一蹶不振,而有人却能背起行囊阔步向前。


苏轼便是后者,他用一生的时间,用他那平凡而又不凡的品质,在最低的境遇里活出了最高的境界。

01


  • 豁达,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林语堂曾评价苏轼:


“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苏轼一生坎坷不断,但他总能在最险恶波折的境遇里,用一副豁达的心胸,超越所有的不幸。


公元1074年,苏轼自请前往密州任职。


由于俸禄锐减,一大家子的生计成了难题。


于是,他堂堂一个太守,整天去废弃园子里挖野菜充饥。


即便在这种落魄境地之下,他依然自得其乐,自我聊慰道:


“多事始知田舍好,凶年偏觉野蔬香。”


在他看来,在多事的年代能安居乡下,荒年时还能吃到野菜,已是莫大的幸运。


然而,这样的苦日子,只是他苦难人生的开始。


被贬偏远的惠州时,不仅食不果腹,还有瘴气和瘴疠时时威胁生命。


但他却依旧能在苦难中保持乐观豁达,甚至在给儿子写信的时候,还特意嘱咐:


“这个地方的荔枝特别好吃,千万别让那些陷害我的人知道。”


后来,苏轼被流放到了海南儋州,那时的他已经年逾六十。


那时的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


谁去那里,都是九死一生。


可苏轼却能做到随遇而安,他一到那里,便把那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他在那里开办学堂,还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位进士。


海南缺医少药,他就带头种植药材,研究医理,给乡民们开方治病;


缺少粮食,他便规劝乡民们重视农耕,主动替他们改良农具,带头垦荒,种植水稻。


在儋州那块荒凉的土地上,苏轼用他的豁达,救赎了自己,更用所学所识,渡了一方百姓。


他曾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尝尽冷暖,可他却始终用一颗乐观的心,在最低的境遇中活出了最高的境界。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写道:“世间无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


遭遇艰难而不慌乱,在困境中保持乐观,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境界。


生活给了我们苦难,又何苦再自己为难自己?


与其哀怨,在苦难中沉沦难以自拔,不如用乐观的心态去应对,总会有不期而遇的转机。


快乐使人年轻,痛苦让人成熟,而豁达则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02


  • 有趣,给苦难的生活加点糖。


我们常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有趣的灵魂能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有趣的灵魂能给人温暖;


有趣的灵魂是在最艰难地境遇里,也会把苦难的生活过成诗一般的日子。


在湖州时,苏轼因作诗被捕入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妻子和儿女送他出门时,都忍不住大哭,苏轼没有话说,只好回头对妻子说:


“你难道不能像杨朴的妻子一样,也作一首诗送给我?”


妻子一下子破涕为笑,他才从家里出来。


原来,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士,得知杞地人杨朴能作诗。


当皇帝把他召来问话的时,他却说自己不会作诗。


皇帝问他:“你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


杨朴回答:“没有。只有草民的妻子作了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皇帝听罢哈哈大笑,便放了杨朴回家,并赐给他的儿子一个官职奉养双亲。


杨朴是不愿意去做官,才吟出这样的诗,而苏轼是去做大牢,稍有不慎性命难保,面对在这样的境遇却还能调侃妻子,缓和气氛,苏轼可谓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从骨子里来的幽默,让他无论何地都能让人快乐,也让自己快乐。


被贬黄州时,在举目无亲地方,苏轼找不到一个能聊天的朋友。


于是,他便突发奇想的用讲“鬼”故事去跟人搭讪。


只要见到一个闲人,他就主动上前,先请别人讲个鬼故事,再由鬼故事再找一个可以聊天的话题。


碰到实在不会讲的,他就让人家随便编,直编到双方都忍俊不禁为止。


苏轼这种在艰难生活中寻找快乐的能力一直伴随着他渡过那些失意的岁月。


老舍说:“一辈子很短,要么有趣,要么老去。


没有谁的一生会永远顺遂,有人出生即罗马,却也无法预料以后会有怎样的遭遇;


而有人历经苦难颠簸,却能在逆境中磨练意志,让人生在璀璨中落幕。


一个有趣的灵魂会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即便颠沛流离,也能在苦难中找到生活的甜。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对于有趣的人来说,处处都能发现乐趣,但对于无趣的人来说,所见所闻,无非只是生活而已。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却可以选择不被世界改变。


世界有很多种样子,不一定都合乎心意,但我们可以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毕竟生活是自己的,我们可以尽情装扮,尽量活得有趣,活得尽兴。



03


  • 善良,是人生最好的出路。


苏轼第一次为官,是在凤翔府任通判。


当时凤翔府新任太守名叫陈希亮,与苏轼相处得并不好。


在他眼里,苏轼不过一个初出茅庐的无用书生,只不过是少年得意罢了。


因此,他并不待见苏轼,常在他造访之时不予接见,或者让他等很久。


直到那一年,陕西久逢干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忍饥挨饿。


一次,苏轼与陈太守在城外巡视时,看到路旁被饿死的小孩,苏轼当场嚎啕大哭,含着泪将孩子埋葬。


之后,苏轼更是积极组织募捐,搭建孤儿抚养所,解救了许多孤儿。


这些善举,陈太守看在眼里,留在心里。


虽嘴上没有说出来,但其实对苏轼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


后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时,陈太守的儿子陈慥正隐居黄州。


朝廷中有宵小认为苏轼当年与陈慥的父亲有仇,就把他贬谪到黄州,好使陈慥对付苏轼。


而陈慥早就从父亲口中听说了不少关于苏轼的好话,反而成为了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最好的朋友,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苏轼曾经的种种善动,再历经近20年后,不仅让他免于一场阴谋的祸患,还让他收获了真挚的友谊。


而他这种骨子里的善良,也伴随着他坎坷的一生。


在徐州,他曾昼夜不息、陷身泥淖,与洪水斗争了四十五天,最终拯救了一城百姓;


在杭州,他筑造苏堤,修建水道,解决了杭州城千年来的水忧;


在密州,他扑灭蝗灾,使众生免于饥馑。


他忠于本性,为官为民之举,也收获了百姓们、朋友们的真诚守护。


当他在蛮荒之地遭受着饥寒时,总会有普通的农家人邻人给他送来一箪饮,一瓢食。


在海南儋州居无定所时,当地的穷书生自发组织帮他搭建“槟榔庵”作为容身之所。


当他遇赦北归时,每至一城,便万人空巷,大家都在城门欢迎这位善良而伟大的好人。


而他的朋友马梦得无论他走到哪都时刻追随他、信任他、崇拜他,哪怕陪着他受罪过穷苦的日子。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他人亦是天堂。


你现在对他人所做的,其实就是对自己做的。


其结出的果实或善或恶,最终接收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人生就像一个储蓄罐,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投入的每一份善良,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馈给你。


当这份惊喜悄然来临时,你以为是运气,其实它是你久积的善良,生活给予你的回馈。


所以,纵然人生艰难,也要选择善良。


因为善良,是人生最好的出路,只要心怀善意,你一定会与更多的美好相遇。



04


林语堂曾说:


“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历经千百年一直被人们喜欢。


不管生活多难,他都能忠于自我,取悦自己,在苦难中绝地反击,活成有趣的样子。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唯有向苏东坡那样,足够豁达、有趣、善良,方能渡过生活的苦海,抵达你想要的彼岸。


余生,愿我们都能拥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心向暖阳,做一个有趣的人,过有趣的人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