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阅读】中小学体育教师如何以研究的方式开展教学?

来源: 时间:2025-10-17
 

中小学体育教师以研究的方式开展教学,意味着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学转向“研究型”教学,成为一个“反思的实践者”。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还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以下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如何以研究方式开展教学的详细路径和策略:

一、核心理念:从“教书匠”到“教育研究者”的转变

首先要树立一个观念:研究不是为了发表高深论文,而是为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优化教学行为,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研究就蕴含在日常教学的“问题-反思-行动-验证”循环中。

二、实施路径与具体策略

1. 发现问题,确立研究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体育教师应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从日常教学的困惑和挑战中寻找研究点。

学生层面:

“为什么学生对篮球的运球练习兴趣不高?”

“如何帮助有肥胖倾向的学生建立运动自信?”

“不同性别学生在对抗性项目中的参与度为何差异显著?”

教学层面:

“哪种热身方式更能预防运动损伤并提升后续表现?”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师示范,哪种更有利于体操技巧的掌握?”

“如何将‘体育品德’的培养有效融入足球教学中?”

课程与评价层面:

“如何设计一个既能评估技能又能反映合作精神的评价量表?”

“‘双减’背景下,如何设计有效的体育家庭锻炼计划?”

2. 学习理论,设计研究方案

确定问题后,不能仅凭感觉行事,需要寻找理论支持和借鉴他人经验。

文献查阅:查阅体育教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期刊、书籍、优秀课例。了解前人对此问题有何研究和解决方案。

设计行动方案:这是“行动研究法”的核心。针对你的问题,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干预计划。

例:针对“学生投篮命中率低”的问题,你可以设计一个为期4周的行动计划:第一周重点纠正手型(A方案),第二周采用游戏化练习(B方案),第三周进行心理暗示训练(C方案),第四周综合运用。这就是你的研究变量。

3. 实施教学,收集证据(数据)

在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系统地收集证据,用数据说话,而非主观臆断。

数据收集方法:

观察法:录制教学视频,课后回放分析学生的行为、表情、互动情况。设计简单的观察记录表,记录特定行为发生的次数(如:学生主动尝试次数、求助次数)。

问卷调查法:使用问卷星等工具,了解学生的兴趣、态度、感受。例如,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前后,进行简单的满意度调查。

访谈法:与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简短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

实物分析法:收集学生的锻炼计划、学习日记、绘画作品等。

测量法:这是体育课的优势。记录学生的体能数据(如跑步时间、跳绳个数、投篮命中率)、技能掌握等级等。

4. 分析反思,得出结论

收集到数据后,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审视你的教学行动是否有效。

数据分析: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比如,对比行动前后学生的体能数据变化、问卷调查结果的百分比变化等。

批判性反思:

“我设计的A方案为什么效果不明显?是时间不够还是方法本身有问题?”

B方案中学生的积极性为什么提高了?是竞争机制还是奖励措施起了作用?”

“在实施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我是如何应对的?”

得出结论:基于证据,得出关于你所研究问题的初步结论。例如:“游戏化教学比单纯重复练习更能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投篮练习参与度。”

5. 总结提炼,分享应用

将研究过程与结果固化下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并指导后续教学。

撰写教学案例/反思日志:详细记录“问题-设计-行动-效果-反思”的全过程。

形成论文或报告:将成功的行动研究整理成小论文,参加校、区、市级的教学成果评选。

校本教研中分享: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汇报,引发同事讨论,共同进步。

改进与迭代:将研究证明有效的方法固化为自己的常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开启新一轮的研究循环。

三、常用研究方法(适合一线教师)

1. 行动研究法:最适合一线教师的方法。核心是“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而研究。

2. 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个特殊学生(如运动能力极强或极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深入、持续的跟踪研究。

3. 课例研究法:教研组共同围绕一节课(如“前滚翻的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设计-观课-议课-改进”的循环研究。

四、一个完整的案例示范

问题:四年级学生不喜欢耐力跑,有畏难情绪。

研究主题:提升小学生耐力跑参与兴趣的行动研究。

理论学习:查阅关于“情境教学”、“游戏化教学”、“运动动机理论”的资料。

行动方案设计:

传统组:按原有模式,绕操场跑圈。

实验组:设计“丛林探险”情境。将跑道设置为不同路段:“草地慢跑区”(匀速跑)、“敌军封锁区”(变速跑)、“补给站”(慢走调整)、“胜利高地”(冲刺)。配合音乐和语言引导。

数据收集:

问卷调查: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跑步兴趣量表”调查。

观察记录:记录两组学生在跑步过程中的表情(积极/消极)、交谈内容、是否中途停止。

心率监测:使用心率手表,对比两组学生的平均运动负荷。

访谈:课后随机访谈实验组学生:“你喜欢今天的跑步课吗?为什么?”

分析反思:

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兴趣量表得分显著提升,平均心率保持在有效锻炼区间,且观察到的积极行为更多。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