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提升到空前高度,无疑是县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回应“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积极信号。然而,在这一政策强力推动下,“测什么练什么”的应试训练模式与体育教学的长期性、系统性之间产生了尖锐矛盾。这不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更让“大单元教学”等先进理念沦为纸上谈兵。我们亟需正视这一政策与落实的双重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提升体质,又不牺牲体育育人功能的可行之路。 一、双重困境:政策理想与落实现实的碰撞 1. 政策的“功利化”陷阱与教学的系统性要求 政策的“指挥棒”效应:当体质测试成绩成为硬性考核指标,并与学校、教师的评价挂钩时,追求短期成绩最大化就成了最理性的选择。“测什么练什么”是效率最高的路径,但这本质上是一种“应试体育”。它窄化了体育教学的内涵,将丰富的运动技能、团队协作、体育精神等核心素养排除在外。 教学的长期性与系统性:学生体质的提升,绝非两三个月突击所能实现。它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科学持续的锻炼。同时,“大单元教学”强调通过连续、集中的课时,让学生对某项运动形成完整认知和技能掌握。而突击训练模式将完整的教学时间切割得支离破碎,使系统性教学无从谈起。 2. 落实的“时空”困境与教师的双重压力 时间困境:体育课时本就有限,用两三个月集中攻坚体质测试项目,意味着正常的篮球、足球、体操等技能教学必须让路。这造成了“为了体质,牺牲技能”的怪象。 空间与资源困境:体质测试项目(如跑步、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多为个体性、基础性练习,对场地要求低。而球类等技能教学需要更大的场地和更多的器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功利化的选择必然倾向于前者。 教师的角色冲突:体育教师一方面被要求是“教育家”,要贯彻“教会、勤练、常赛”的新课标理念;另一方面又被现实推着成为“训练员”,专注于提升几个冰冷的测试数据。这种角色撕裂让他们倍感压力,专业价值感降低。 二、破局之道:从“二元对立”走向“融合发展” 面对困境,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体质测试的重要性,也不能一味指责学校的功利化做法。关键在于优化政策执行方式,将体质提升有机融入日常教学。 1. 对政策制定与执行者的建议:优化“指挥棒”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改变“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课堂参与度、体育活动出勤率、健康行为养成等过程性评价纳入考核体系。这样既能引导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为教师坚持正常教学“松绑”。 推行“常态化监测”替代“突击式迎检”:将体质测试融入每节体育课、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中。通过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进行动态跟踪,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趋势,而非某个时间点的绝对数值。这能有效杜绝临阵磨枪,促使学校将工作做在平时。 给予学校与教师更多自主权: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学生特点,开发将体质训练与技能教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和教学模式。 2. 对当下体育教师的可行性工作建议:当好“设计师” 体育教师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执行者。在现有框架下,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创造性工作: 策略一:实施“课课练”模式,化整为零 摒弃集中两三个月突击的做法。在每节体育课中,抽出最后10-15分钟,作为“体质健康加油站”。针对本周或本月需要提升的测试项目,设计成高密度、趣味性的专项练习。例如: 心肺功能:在技能教学结束后,进行“音乐节奏跑”、“追逐游戏”等。 力量素质:将核心力量、上肢力量练习作为准备活动或放松环节的一部分,如“平板支撑挑战”、“趣味俯卧撑比赛”。 柔韧与爆发力:利用动态拉伸、多种形式的跳跃游戏进行渗透。 这样既保证了体质训练的持续性,又不侵占技能教学的主体时间。 策略二:推动“融合式”教学,一举两得 巧妙地将体质训练要素嵌入技能教学中。这是最高效也是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方式。 案例1:篮球教学与体质融合 耐力:组织全场往返运球上篮、高强度防守轮转练习。 爆发力:在投篮教学中强调下肢爆发式起跳;在抢篮板中练习连续起跳。 灵敏与协调:设计复杂的变向运球、过人技术练习。 案例2:足球教学与体质融合 设计小场地、高强度的对抗赛,同时锻炼心肺功能、灵敏和力量。 将折返跑融入技术练习,如“带球-冲刺-射门”组合。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案,确保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相关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策略三:善用“游戏化”与“竞赛化”,激发内驱力 学生厌恶的是枯燥的跑圈和机械的重复,而非运动本身。将体质测试项目包装成游戏或竞赛。 将长跑变为“校园定向越野”。 将立定跳远变为“团队接力跳远赛”。 将引体向上变为“小组累计次数挑战赛”。 通过改变组织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练习效果。 策略四:加强家校社联动,构建锻炼共同体 通过体育作业、家长会、APP打卡等方式,向家长宣传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简单的家庭锻炼指南(如亲子跳绳、周末徒步等)。 鼓励学生参与校外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活动,将锻炼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和假期,形成合力。 体质健康测试的本意是促进学生健康,而非束缚体育教育。破解当前困局,需要政策层面更科学的引导,为学校和教师“松绑”;更需要一线体育教师发挥教育智慧,当好课程的设计师,将体能与技能巧妙融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不仅体质达标,更热爱运动、掌握技能、人格健全的青少年,真正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