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吼出来的孩子,和稳出来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来源: 时间:2025-10-10
 

Part01

一句话,改变孩子的未来


很多父母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孩子拿着一张考砸的试卷回家,低着头,一句话也不敢说。家里的空气突然凝固,父母心里涌上来的,往往是焦虑、恼火,甚至冲口而出的责备。

可就是这一句话,往往比考卷上的红叉更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Part02

一个令人遗憾的真实案例


在一次访谈里,我们听到过一个刺痛人心的故事。

某中学有一名被公认的“冲刺清北的苗子”。孩子聪明、勤奋,成绩稳定在年级前列。但在关键阶段,他掉队了。

父母离婚后,母亲彻底失联,只剩爷爷奶奶照顾日常。父亲常年在外打工,酗酒严重,每次联系孩子,不是抱怨生活,就是发脾气。孩子多次因为父亲的一通电话,情绪崩溃,考试和训练全线失常。

最终,这个极具潜力的学生没能走进梦想的校园。班主任说,那些一次次被家庭情绪冲击的崩溃,比任何学科的短板都更致命。


Part03

稳定的父母,是孩子的底气


但我们也看到过相反的故事。

另一位同样优秀的学生,高二时曾遭遇“全线崩盘”。母亲在得知成绩后,没有质问,而是平静地说了一句:“不管分数怎样,我们都相信你能找到办法。”

这句话给了孩子极大的安全感。她在哭过一夜后,主动跑去向老师请教,最后成功逆袭,考进了理想大学。

父母的情绪,就像一把看不见的手,要么托起孩子,要么拖垮孩子。


Part04

报告里的结论


在今年发布的《拔尖人才教育优生家长访谈报告2025)》中,我们访谈了来自不同地区的近 60 位优生家长。几乎所有人都强调同一件事:孩子能不能走得远,不在于补了多少课,而在于父母能不能稳住情绪。

一位妈妈说:“我焦虑也没关系,但我绝不能把焦虑甩给他。”

一位爸爸说:“我得稳住,如果我都慌了,孩子还能靠谁?”

这也是我们把“稳定情绪,平和陪伴”列为优生家教七公约的第一条的原因。


Part05

老师们的心声


老师们往往感受更直接。

一位重点高中班主任告诉我们:“在办公室,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一个孩子背后是不是有稳定的家庭。家长一句冷静的话,能让孩子走出阴影;而一通带着怒火的电话,能把孩子推回去很久。”

另一位年级组长说得更直白:“很多孩子不是被题目打败,而是被父母的表情打败。”


Part06

家长常犯的三个误区


以为批评能激励:结果孩子学会的不是进步,而是畏惧。

把焦虑甩给孩子:父母的“你再不好好学就完了”,只会让孩子更紧张。

觉得情绪是私事:其实,父母的脾气就是家里的空气质量,孩子每天都在呼吸。

这些误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父母自己也累、也焦虑。但问题是:父母没稳住,孩子更没法稳住。


Part07

给父母的建议


先稳住自己:孩子出问题时,不要第一反应就批评。深呼吸三次,或者暂时冷处理 10 分钟,再开口。

换一种表达:把“你怎么又考不好”换成“我看到你很难过,我也心疼”。同样是失望,一个是责备,一个是共情。

设立缓冲区:让家成为安全港,而不是第二个考场。比如约定:吃饭不谈分数,睡前不聊作业,周末固定一个小时家庭活动。

这些小小的改变,长期积累下来,就是孩子的心理底色。




几乎所有的优生家长都在强调同一件事:

成绩起落只是插曲,父母情绪的稳定,才是孩子长远的底色。

吼出来的孩子,和稳出来的孩子,差别真的很大。

一个会越来越害怕犯错,一个会越来越敢于尝试。

这,就是优生家教的第一条公约:稳定情绪,平和陪伴。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