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名老师最大的痛苦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 上课节奏被拖得稀碎,明明讲两道题的时间,他在讲台上支支吾吾连开场都没说清; 组织一次班会,准备两天,结果内容空洞、语言混乱,最后连自己都不满意。 更痛苦的是,你一开始以为他只是没准备好,但三次、五次、十次之后——他还是那么“慢”。 于是你开始怀疑: “这个孩子是不是根本不适合走这条路?” “我们是不是太高估了学生的自我能力?” “要不以后还是别让他们浪费时间了,太影响整体效率了。” 这种怀疑,真实又普遍。 可问题是:教育,是为了快,还是为了“成长得更好”?
Part01 他们现在很慢,但别急着纠正
我们合作的一所重点高中,坚持了很多年一项做法:课堂板演。 不是偶尔点名,而是高一一入学,所有学生都要轮流上讲台讲题,常态化进行“上台输出”训练。 刚开始,简直是一场灾难: 有的学生讲题像背书,句子不通,逻辑混乱; 有的学生紧张到出汗、脸红、语无伦次; 一节课下来只讲两道题,原本安排的作业讲评全部推迟。 有人质疑:“值吗?我们要的是高效教学,不是表演课。” 但这个学校坚持了下来,反复训练、反复登台,三个月后学生开始有了微妙变化: 一些学生能清晰地表达思路; 一些学生开始反向提问:老师,能不能换个角度看这个题? 上台不再是负担,而成了检验理解的方式。 到了高三,这批学生面对模拟面试、清北强基笔试、竞赛答辩时,表现出的那种“上台即表达”的从容与自信,直接甩开其他学校同层段学生好几条街。 你以为他们只是讲了题,实际上他们在练的是: 输出力; 结构思维; 考场心理; 即兴表达; 知识的内化重组。 如果我们只看刚开始的“慢”,就把这件事砍掉了,那学生永远只会做题,不会表达;只会学会,不会教人;只会被教,不会教人。 我们不是“纠正了慢”,我们是用时间,把“慢”变成了真正的快。
Part02 学生自己做班会,一开始都挺烂的
另一个真实案例,是我们在拔尖部推行的“学生主导班会”。 一开始设想很美好:班会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主题、准备内容、带动现场,锻炼组织与表达能力。 可第一次班会下来,全场安静、流程混乱、内容空洞,几位老师甚至现场“社死”到想接管。 当时有老师说:“让学生做班会这个事,能不能算了?他们还不成熟。” 但我们没有取消,只是调整了支持系统。再坚持四五次后,有的班会开始出现亮点: 有学生用演讲方式带动情绪; 有人设计互动环节让大家参与进来; 还有人开始尝试加入自己对“学习意义”的看法。 半年后,一位原本内向的学生主导了一次“我的失败故事”主题班会,现场数十人落泪。那之后,她成为了年级里最具影响力的“表达者”。 所以我们要问: 如果我们在她第一次讲不好就“纠正”她的“慢”,她是不是永远没机会站上那个台? 教育到底是“帮他们做得快”,还是“陪他们做得好”?
Part03 教育是幂次生长,不是线性反馈
在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次开学典礼上,樊登讲了一句话,很多人深有感触: “人生不是 y = nx 的线性函数,而是幂次函数 y = xⁿ,长期没变化,一旦有了变化,就是爆发。” 我们太习惯讲“效率”了:今天讲完明天测、测完看排名、排名决定资源。 但真正重要的能力、素养、心智发展,是没法用短期考试测出来的。 教育,是“看不到成果”的马拉松。 那些最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一开始都很“低效”: 主动输出(板演)没你讲得快; 主导班会没你组织得好; 慢节奏训练没题海刷得猛。 但这些“慢工”,打的是一生的底子。 你想要一个“快点会做题”的学生,还是一个“未来会讲课、会管理、会组织、会表达”的成长者?
Part04 不要太急于让学生变“快”
我们特别理解很多老师的焦虑: 教学任务压着; 教研组要看成果; 家长要听成绩反馈。 但如果我们总是急着纠正学生的“慢”,他们就会习惯只做“对的事”“快的事”“别人安排的事”。 他们会成长为一个听话的机器,而不是有主体意识的人。 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来不是培养工具人,而是唤醒一个个能独立成长的人。 哪怕慢一点,但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愿意上讲台表达,愿意组织一次哪怕不完美的活动,愿意一步步把“不擅长”的事情,做成“有价值”的能力。 这才是教育最珍贵的部分。
Part05 他们还很"笨",请你别放弃
你看到的那个孩子,现在可能还很慢; 讲题拖堂、班会做砸、作业表达一团乱。 可请你不要急着纠正,也不要轻易替代。 真正让他成长的,不是你替他做得更快,而是你陪他走得更远。 教育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谁能熬过“没有回报”的那几年。 当他最终走向清北、走向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时,回头会看到: 有一位老师,在他最“慢”、最“笨”、最“不像样”的时候,依然坚定地相信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