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 在高中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同学们需要修完12个模块,获得12个学分,并达到相应学业质量才能获得毕业资格。 这12个模块又分为2个必修必学模块和10个必修选学模块。 必修必学(2学分)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必修选学(10学分)从以下运动技能系列中选择 1.球类运动 2.田径类运动 3.体操类运动 4.水上或冰雪类运动 5.武术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 6.新兴体育类运动。 二、如何进行选项 根据学校所开设的运动项目模块,同学们在选择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兴趣与需求 选项学习时,结合自己的运动兴趣和体育需求来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 (二)运动基础 选项学习时,应根据自己的运动基础,充分考虑不同运动项目对体能和技战术等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锻炼。 (三)健康水平 选项学习时,要全面了解自身的健康水平和身体机能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以达到预防伤病、增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四)发展专长 运动专长能够充分展示同学们的体育才能,提升自尊自信,帮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充分发挥体育健身、愉悦身心、促进人际交往的作用,并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体能 心肺耐力:是指在持续性身体活动时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供应氧的能力。通过有氧锻炼能有效地发展心肺耐力。 肌肉力量:是指肌肉或肌肉群一次竭尽全力收缩时对抗阻力的能力 肌肉耐力:指肌肉或肌肉群多次重复收缩而不疲劳的能力。 柔韧性:是指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皮肤、关节周围的肌肉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灵敏性:是指人体在复杂条件下,快速、准确、协调地变换身体姿势和运动方向并随机应变的能力。 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全身或身体的任一部位从一个位置快速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能力。 反应时:是指机体从受到刺激到开始反应的时间。 协调:是指人体各部分肢体或肌肉在动作中的配合能力。 平衡:是指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或动态条件下维持身体姿势稳定的能力。 爆发力:是指在极短时间内人体克服阻力的能力。 身体成分:是指人体总体重中脂肪成分的重量和非脂肪成分重量(瘦体重)的相对数量关系,是反映人体肥胖程度的指标。 四、体能锻炼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锻炼过程中,锻炼者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锻炼目的的因素,合理选择锻炼内容,设定锻炼的预期强度。 (二)全面性原则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各项体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采用多种锻炼手段全面发展各项体能,促进身体全面、协调发展。 (三)超负荷原则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采用比以往更大的运动负荷,可以使机体承受更大的运动刺激,打破原有的平衡,产生新的适应,从而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四)循序渐进原则 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根据自己的体能、技能等实际情况以及锻炼目标,科学合理地增加运动负荷。运动负荷增加过慢会限制体能的发展和提高。增加过快则可能难以完成或引发损伤。 (五)经常性原则 人的各项体能都具有“用进废退”的特点,要想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有规律地锻炼,才能不断提高体能水平,增进健康。 一般性准备活动:可进行5分钟左右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跨步跳等,随后采用拉伸练习或低强度的专项动作继续热身,应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 专门性准备活动:包括结合项目特点进行全身及重点部位的动态拉伸练习,采用专项技术动作进行递增强度的练习,为锻炼和竞赛作好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