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人类在生活与劳动中进行各种躯体运动,这是机体最基本的功能活动之一。躯体的各种姿势和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牵动骨和关节的运动来完成的。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最基本的中枢。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脊髓反射实现的,其传出神经元是位于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整体情况下,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受高位中枢的调控。
(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脊髓灰质前角存在着大量的运动神经元,主要有α和γ运动神经元。
1.α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包括大α运动神经元:其轴突支配梭外肌中的快肌纤维;小α运动神经元:其轴突支配梭外肌中的慢肌纤维。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2.γ运动神经元
γ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γ运动神经元胞体较α运动神经元小,兴奋性较高。兴奋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支配躯干和四肢肌的活动。
3. β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内肌、梭外肌,机理尚不清楚。
最后公路:α神经元既接受来自外周(皮肤、肌肉和关节等)的传入信息,也接受来自高位中枢(从脑干到大脑皮层的各级中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即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是躯体反射活动的最终输出神经元,因此α运动神经元被称为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二)脊髓反射
脊髓是躯体不随意运动的基本中枢,基本方式是牵张反射。
1.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肌肉收缩的现象。
(1)牵张反射的类型:
①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②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2)牵张反射的感受器:①肌梭 ②腱器官
(3)牵张反射过程:螺旋感受器→肌梭→脊髓→α运动神经元→骨骼肌收缩
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骨骼肌(感受器是肌梭、中枢在脊髓、效应器为该肌肉的肌纤维)
(4)牵张反射的意义:
①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基本反射。
②腱反射的反射弧简单,临床常用检查腱反射的方法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如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提示反射弧某一环节有损伤;而腱反射亢进,则提示控制脊髓的高位中枢可能有变。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可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和伸肌舒张,肢体屈曲,这种反射称为屈肌反射。屈肌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但不属于姿势反射。
屈肌反射的强弱与刺激强度有关,刺激强度增大。发生屈肌反射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例如:足趾受到较弱的刺激时,只引起踝关节屈曲,刺激强度增大时,膝关节和髋节也可发生屈曲;如果受到的伤害性刺激很强,则在同侧肢体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反射活动,这一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对支持体重,维持躯体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三)脊休克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脊休克期间,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的反射均消失,主要表现为腱反射消失,骨骼肌张力减弱直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直肠、膀胱内粪、尿潴留等。
脊休克是暂时现象,以脊髓为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恢复的速度与动物的进化程度及脊髓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有关。较简单和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复杂的,依赖性高的、进化程度高的反射恢复较慢。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是脊髓以上重要的躯体运动中枢之一,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和加强肌紧张的区域,在肌紧张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脑干网状结构中加强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易化区范围较广,活动较强,包括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部、脑桥的被盖、中脑中央灰质及被盖。此外,延髓的前庭核和小脑前叶两侧部也有加强肌紧张的作用。
作用:自发冲动,主动加强伸肌的肌紧张
(二)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中抑制张及肌肉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抑制区范围较小,活动较弱,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除脑干外,高位中枢(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等处)也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加强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来实现。
作用:被动抑制伸肌紧张。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