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突破

来源:江苏省仪征中学 时间:2025-09-29
 

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突破

阿尔茨海默(AD)的阴霾仍笼罩着千万家庭,而干细胞疗法的突破正为这场漫长的抗争注入新希望。2025 年干细胞治疗 AD 领域的高影响力研究如下


1、Nature Medicine (IF=50.0):阿尔茨海默病免疫疗法(包括 lecanemab)清除 β 淀粉样蛋白(Aβ)的核心机制揭示



美国神经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在 Nature Medicine 发表题为Microglial mechanisms drive amyloid-β clearance in immunized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的文章。通过空间转录组学与单细胞测序技术,首次揭示阿尔茨海默病免疫疗法(包括 lecanemab)清除 β 淀粉样蛋白(Aβ)的核心机制。研究发现,接受主动/被动免疫治疗的 AD 患者脑内存在「独特的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这些细胞在清除 Aβ 的区域中显著上调 TREM2 受体和载脂蛋白 E(APOE),其表达水平与抗体反应强度及 Aβ 清除效率呈正相关;同时发现补体信号通路在髓系细胞中介导免疫后 Aβ 清除。该机制具有明显区域特异性,不同脑区小胶质细胞呈现差异化响应模式。这些发现不仅阐明免疫疗法的作用原理,更为优化 AD 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 TREM2-APOE-补体通路等新靶点,推动下一代精准疗法的开发。


2、Nature Medicine (IF=50.0):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轻度阿尔茨海默病 2a 期试验获积极结果


图片


美国多中心团队在 Nature Medicine 发表随机双盲 2a 期临床试验,评估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疗法 Laromestrocel 治疗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安全性与疗效。49 例患者分为四组(安慰剂/单次输注 25M 细胞/四次输注 25M 细胞/四次输注 100M 细胞),39 周研究显示:治疗组严重不良反应率与安慰剂组相当(0%-9.1%),未出现输注反应或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异常。疗效方面,联合治疗组(2-4 组,n=32)相较安慰剂(n=10)显著延缓全脑萎缩 48.4%(P=0.005)与左海马萎缩 61.9%(P=0.021),并通过扩散张量成像证实神经炎症减轻;临床评估中,单次输注组 AD 综合评分改善 0.38 分(95%CI: -0.06-0.82),蒙特利尔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同步提升。海马体积变化与认知功能改善显著相关(R=0.41, P=0.0075),该结果为推进大规模Ⅲ期临床试验奠定基础(ClinicalTrials.gov 注册号:NCT05233774)。


3、Cell (IF=42.5):阿尔茨海默病「细胞类型定向」联合疗法新突破


图片


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团队发表研究「Cell-type-directed network-correcting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该研究整合单细胞转录组学、药物数据库及真实世界电子病历(EMR)数据,筛选出已上市药物来曲唑(乳腺癌治疗药物)和伊立替康(化疗药物),二者分别靶向 AD 中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异常基因网络。EMR 分析揭示使用该组合药物患者的 AD 风险降低。在 Aβ/tau 双病理 AD 小鼠模型中,两药联用(非单药)显著改善记忆障碍并减轻病理。单核转录组分析证实该疗法在特定细胞类型中逆转疾病相关基因网络。该研究为开发基于细胞类型特异分子网络的 AD 精准联合疗法提供了新策略。


4、Cell Stem Cell (IF=20.4):干细胞衍生 GABA 能中间神经元亚型发育关键机制揭示


图片


纽罗纳治疗公司团队在发表题为Human stem cell-derived GABAergic interneuron development reveals early emergence of subtype diversity and gradual electrochemical maturation研究,揭示了人干细胞衍生 GABA 能中间神经元(hMGE-pINs)的发育规律及其治疗潜力。研究发现,移植入小鼠脑内的人胚胎干细胞(hESC)源性中间神经元中,97% 高效分化为皮质关键抑制性神经元亚型 —— 生长抑素(SST)和小清蛋白(PVALB)神经元(含 AD 易损群体)。单核转录组学追踪揭示:移植细胞在宿主环境(含癫痫模型)中快速呈现亚型特异性,并经历 「迁移 → 突触组装 → 电生理成熟」的渐进发育阶段,最终形成功能稳定、形态成熟的神经元。该研究为理解人抑制性神经元发育提供了高保真模型,并为开发基于细胞替代的耐药性癫痫及阿尔茨海默病疗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5、Cell Stem Cell (IF=20.4):工程化 iPSC 小胶质细胞实现中枢神经系统靶向递送治疗蛋白


图片


加利福尼亚大学在 Cell Stem Cell 上发表题为Harnessing human iPSC-microglia for CNS-wide delivery of disease-modifying proteins的研究性文章。开发新型基因编辑策略:通过 CRISPR 技术改造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小胶质细胞(iMG),使其在淀粉样斑块响应性启动子 CD9 控制下表达 β 淀粉样蛋白(Aβ)降解酶 —— 脑啡肽酶。在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中,经 CSF1R 抑制剂处理实现全脑广泛移植的工程化 iMG 显著降低脑内 Aβ 斑块负荷(尤其斑块密集区海马下托区域),同步减少营养不良性神经突病变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并保护神经元密度;而在乳腺癌脑转移和脱髓鞘模型中,该细胞展现出针对不同病理的差异化转录响应能力。研究表明,基于病理微环境激活的工程化 iMG 可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修饰蛋白的智能递送平台,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精准治疗新路径。


6、Biomaterials (IF=12.9):纳米技术赋能干细胞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突破


图片


中国医科大学团队在 Biomaterials 发表的题为Advanced nano delivery system for stem cell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的综述指出,干细胞疗法虽在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中展现神经再生与保护潜力,却面临生产规模化不足(>60% 批次一致性缺陷)、免疫原性风险(异体移植排斥率>30%)、脑部归巢效率低下(<5% 病灶靶向率)及伦理监管等转化壁垒。研究表明,先进纳米递送系统通过三重路径破局:采用磁性纳米颗粒驱动干细胞定向迁移(动物模型脑靶向效率提升 8.2 倍),利用仿生干细胞膜涂层降低免疫清除(血液半衰期延长至 24.5 小时),构建水凝胶微环境增强旁分泌效应(神经营养因子释放量增加 3.8 倍)。该技术体系结合基因编辑(敲除 MHC-I 降低排斥)与微流控质控(细胞培养合格率 98%),为加速干细胞治疗临床转化提供「载体设计-功能调控-智能监管」协同解决方案。


7、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IF:8.2):工程化干细胞膜纳米药物靶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获突破


图片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在开发出新型工程化神经干细胞膜包被纳米载药系统(Gas6-NV-NPs)。该系统通过过表达 Gas6 蛋白的干细胞膜精准靶向小胶质细胞,以 PLGA 纳米粒共载雷帕霉素与烟酰胺核糖,实现三重协同治疗:恢复小胶质细胞溶酶体酸化功能并提升 Aβ 吞噬能力(较对照组增强 3.1 倍),重编程促炎性小胶质细胞为抗炎表型(TNF-α 降低 68%),同时激活神经元自噬通路。在 5×FAD 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中,该纳米药物展现高效脑靶向性(脑部药物蓄积量提升 5.8 倍),显著清除 81% 的 Aβ 斑块并提升神经元存活率 2.3 倍,最终使认知功能改善 56%(Morris 水迷宫逃逸时间缩短)。这种膜修饰-药物递送协同策略为克服 AD 纳米治疗瓶颈提供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574-1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559-0

3.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737-8?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092867425007378%3Fshowall%3Dtrue

4. 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5)00468-4?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89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