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指导思想本单元教学设计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依据,坚持 “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聚焦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 “学、练、赛” 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篮球运球技术的学习与实战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学中注重分层指导,兼顾不同运动基础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游戏化、竞赛化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规则意识,最终实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全面提升。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发展阶段,身体协调性、灵敏性等素质处于快速提升期,对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运动项目兴趣浓厚。从篮球基础来看,部分学生有过课余篮球活动经历,能完成简单的运球动作,但动作规范性不足;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初次接触,对球的控制能力较弱。 在心理层面,高中生渴望获得认可,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但耐力和专注力有限,长时间单一练习易产生疲劳感。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规则意识仍需培养,在小组练习和竞赛中可能出现配合不畅或忽视规则的情况。基于以上特点,教学中需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控制单次练习时长,并通过小组合作任务强化团队协作。 三、教学目标(一)运动能力掌握熟悉球性的基本方法,能连贯完成手指拨球、绕身运球等练习,球感明显提升。熟练完成原地高低运球,做到手型正确(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空出)、发力协调,运球高度控制在腰部(高运球)和膝关节(低运球)附近。掌握行进间直线运球技术,运球时步幅均匀、重心平稳,球的落点在身体侧前方 30-50 厘米处,能在 10 米距离内连续运球不失误。学会行进间体前变向不换手运球,变向时能通过手腕发力改变球的方向,身体重心随球移动,变向动作连贯。掌握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变向时手脚配合协调(跨出异侧脚同时完成换手),能在模拟防守情境下完成变向突破。初步掌握行进间胯下运球和背后运球技术,能在慢速行进中完成动作,做到球不脱手、节奏稳定。能在小型比赛中根据防守情况,合理选择运球技术,完成基础的突破和控球任务。
 (二)健康行为养成课前热身、课后放松的习惯,能自主完成手腕、脚踝等关节的活动,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每周参与篮球相关练习不少于 3 次,每次练习时长达到 20 分钟以上,逐步提升心肺功能和肢体协调性。学会观察自身身体状态,在运球练习中能根据疲劳程度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训练。主动了解篮球运动对身体素质的促进作用,形成 “运动促进健康” 的认知,并向同伴分享运动心得。
 (三)体育品德在练习和比赛中服从安排,遵守规则,做到不故意犯规、不争执判罚,尊重对手和同伴。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练习,主动帮助技术薄弱的同学,形成互助共进的团队氛围。面对练习中的困难(如运球失误、动作不连贯)能坚持练习,不轻易放弃,培养坚韧品质。在竞赛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正确看待比赛结果,享受运动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原地运球时的手型和发力方式,确保触球部位准确(指根至指尖)、发力由手腕带动。行进间运球时身体重心的控制,做到 “运球走” 而非 “走运球”,步频与运球节奏匹配。变向运球(体前变向、胯下、背后)时的身体协调配合,尤其是手脚动作的同步性。不同运球技术在实战中的合理应用,如直线运球用于快速推进、变向运球用于突破防守。
 (二)教学难点快速行进中对球的控制能力,避免因速度加快导致运球失误。变向运球时的动作隐蔽性,减少身体预摆幅度,提高突破突然性。复杂情境下的技术选择,能根据防守位置和距离灵活切换运球方式。胯下运球和背后运球的手眼协调,做到不看球也能准确控制球的落点。
 五、教学方法示范讲解法:通过正面、侧面多角度示范,结合慢动作分解,清晰讲解动作要领(如体前变向时 “拍球外侧、同侧脚急停、异侧脚跨步”)。分层练习法: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计三级任务(基础层:完成动作不失误;提高层:增加速度或距离;进阶层:结合防守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游戏竞赛法:设计 “运球绕杆接力”“变向突破得分赛” 等游戏,将技术练习融入竞赛,如 “体前变向过标志桶” 游戏,规定用指定技术突破才能得分。纠错引导法:通过 “问题动作对比图”“错误动作视频回放” 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发现问题(如运球时掌心触球),并引导学生自主纠正。情境教学法:设置 “快攻推进”“半场 1V1” 等实战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比赛中练习技术应用,如 “2 人配合运球推进”,要求用直线运球快速通过中场,遇防守时用变向运球突破。
 六、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共 6 课时)第一课时:熟悉球性与原地运球(一)教学内容1.熟悉球性练习(手指拨球、绕头 / 腰 / 膝运球、双手交替抛接球) 2.原地高运球、低运球技术学习 3.游戏:“运球比稳”(原地连续运球,掉落次数少者获胜) (二)教学流程1.热身:篮球操+ 关节活动。 2.熟悉球性: 3.原地运球学习: 讲解原地高运球动作:双脚与肩同宽,屈膝,运球手五指分开,用指根触球,手臂自然屈伸,球反弹高度至腰部。讲解原地低运球动作:重心降低,屈膝角度增大,球反弹高度至膝关节,手腕发力幅度减小。学生先徒手模仿,再持球练习,教师巡回纠正手型(如掌心是否空出)。游戏巩固:“运球比稳”,学生原地高运球 1 分钟,记录掉落次数,教师总结易错点(如重心过高、发力过猛)。
 <span 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