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知识】音乐和音乐唱名法(上)

来源: 时间:2025-09-25
 




乐理,首先应从“乐”开始,而不是从“音”开始。这一点非常重要。

但不得不说,我们丢失了“这一点”。所以,我们看到声乐、器乐大谈“科学”,而不谈“人性”,不谈“有感而发”,不谈“感同身受”。所以,我们的音乐成为逻辑推理的产物:五声音阶之后是六声、七声音阶,单旋律之后是和声,调性之后是无调性,综合之后是自闭……音乐成为无关人性的外在物。在这种意义上,“无调性音乐”也是“无人性音乐”。

科学有“科技树”,如果不关乎、不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就会绕道而行,此即所谓“点错科技树”。如此看来,“绝对音乐”“无调性音乐”可谓点错了“艺术树”,除了在学术史上被提及之外,并没有得到“真实存在”。





音乐和音乐唱名法(上)

图片

在“基于OBE理念的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改革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20250824


       我的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

  一个是“音乐”,

  一个是“唱名法”。

  在文章的“上篇”,我先讲“音乐”。


图片
上篇-音乐·调性音乐

图片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叫做“实事求是”:第一个“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例如音乐;第二个“是”,就是这些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例如乐理、和声;而那个“求”,就是我们要去分析,去研究。

  上个世纪得高人传授,懂得了“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这里提出了4个要点,即①情形、②性质、③关联、④规律。①、②就是第一个“事”, ③、④就是第二个“是”。

  总之是告诉大家,我们要研究音乐,首先就要搞清对象:搞清音乐的性质。

  可是,我国通行的乐理权威教科书里,偏偏不讲音乐,反而是一开篇就讲“音”:“作为一种物理现象,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让老师直接把“音”当做“音乐”来讲,真的是很奇怪。难道权威乐理的作者是真的不懂“音”和“音乐”不是一个性质?

  我赞成田青先生所说,音乐是人类伟大的发明。这简短的十个字,就说明了音乐不是自然界固有的一种“物理现象”。“音乐”是人类创造(请注意:当然包括中国人,那些肆意贬低中国音乐的人,免谈),只能由人类的精神来创造。很显然,人类创造的音乐中的每一个音,都有“物理音”和“音乐音”的双重属性。我国的权威乐理把音乐讲成“物理现象”,只讲了一半,而且是不重要、非本质的一半,正是从头错起。

  这是我们对于音乐这个“事”的一项基础认识。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谈到音乐的四项基本特性:①声音艺术;②时间艺术;③表演艺术;④情感艺术。我用最简短的语言说明一下:

  ①声音艺术-音乐是看不见、听得见的一种声音流,当然是一种物理现象,不过不是一种自然界天然存在的物理现象,而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对于人类来说,声音艺术也就是听觉艺术、耳朵艺术,这正是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和视觉艺术的根本分野,更不用说与数学与体育相比较。

  ②时间艺术-听觉艺术必然引申出时间艺术。音乐必须是在时间过程中发生、发展、完成,音乐表现要素无一不与时间相关,很明显是不同于绘画和雕塑,以及文学,更不用说与数学与体育相比较。。

  ③表演艺术-时间艺术必然引申出表演艺术。记谱符号只有经过人的表演变成声音,才是真正的音乐(听得见的音乐)。音乐是由作曲和表演共同创造。中国古代哲人早就指出音乐表演的“心路历程”必然是心-情-意:“意先乎音,音随乎意”(《淮南子》)。没有“意”就没有“音”,演奏的动作再花哨也不是音乐,只能叫做“体育”。

  ④情感艺术-音乐产生于人的情感,作用于人的情感,终结于人的情感。中国古人早就阐明音乐是“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简单八个字包含了两个要点:1.出于人情;2.必然发生),早就提出了“情-言-诗-音-舞”的艺术发展路径(汉 《毛诗序》)。音乐对于人的作用的最大特点是超越语言、文字、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称之为“直指人心”,也就是不可阻挡,不可替代。音乐影响人的途径是“声-音-乐”:“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乐记》)前一句讲的是人和禽兽的区别,人有情感;后一句说的是音乐家和普通老百姓的区别,音乐家有乐感。以上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论及了“音乐起源”,许多西方音乐家一直没有搞清楚。

  这正是柯达伊说“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和“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的根本依据。在这些基础认识上,我们与柯达伊是一致的。柯达伊提出了“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我们进一步阐明了“音乐能够属于每个人”。所以我们说“与柯达伊相伴而行”,在地球上不是孤立的。

  这第四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西方传统音乐理论中始终没有。我国的乐理至今还是照猫画虎,昂首向西,所以教科书上还是只有前三项。我觉得应该改一改了。

  以上这四项,是我对于音乐的四项基本特性的认识,这是我们讨论音乐问题的基础。对此音乐界中始终有一股势力试图否认与修正,特别是第一和第四项,如果有人一定要坚持,那就失去了讨论的必要,不谈也罢。

  以上就是我对音乐这个“事”的观察和认识。现在我把重点转到音乐本身,讲一讲人类创造了什么样的音乐。

  答案很简单,一句话,就是:调性音乐。

  什么是调性音乐?用人人能懂的“人话”来说,就是构成音乐的很多音,不是散落的砂砾或珍珠,相互之间必有联系,形成一个或多个系列,彼此之间不平等,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这番描述,如果因为“看不见、摸不着”而感觉有点抽象的话,我就会在与青年学生交流的时候引导他们想一想人类社会的家庭,是不是有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那样的不同身份的固定组合,而且(至少在户口簿上)爸爸总是扮演“户主”的角色?你们家可以从二层搬到八层,甚至可以全家从北京搬到广州甚至搬到纽约,但是你爸爸还是你爸爸,不会变的。就像北京的一句土话:“你大爷就是你大爷!”

  换回音乐来说,调性音乐包含了多个不同的调式。调式有三个要点:1.调式中各音级的不平等,没有不平等便没有调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自然大调;2.不平等集中体现在,调式音级中必然存在一个而且只能存在一个“王者”(可以叫做“中心音”,英文叫做“tonic”):就是音级do,在自然大调中是I级音,在民族调式里叫做“宮”,在中古调式里也是do,而不是弗里几亚、多利亚这样的古怪名字。3.除了do和宫以外,其他商、角、弗里几亚等等,在调式中只有提示调式的作用,应该叫做“调式音”( 英文叫做“keynote”)。中国权威乐理教科书分不清“中心音”和“调式音”,笼统的叫做“主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先要讲到音乐的每个音都具有的两个属性:物理音和音乐音。一个是每个音的物理音高(表现为“物理键盘音名”,如C、D、E……简称“音名”,也就是“物理音”),一个是各个音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调式音级唱名”,如do、re、mi……简称“唱名”,也就是“音乐音”)。音乐中的每一个音都必须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不可能没有“物理键盘音名”(C-D-E等),那就是听不见,就是没有音乐;也不可能没有“调式音级唱名”(do-re-mi等),那就是自然的、野兽的音响,也不是音乐。(这是指调性音乐。无调性音乐的游戏是另一回事,我们会下交流。)

  以下可以概括几条,不作展开,点到为止:

  1. 音乐具备两方面的要素:“物理音”与“音乐音”,分别体现于音名和唱名。

  2. 分散的、孤立的音(无论乐音噪音)都不是音乐。音乐必然是有组织有系统,必然是出自人的智慧。

  3. 音级(就是台阶式的音高排列),是音乐区别于自然音响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的音乐告别蒙昧、进入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骨笛和编钟,证明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懂得了音级,而且是十二个音级,当之无愧是世界第一),有了音级,才有音列、音程、音阶、调式、乐理、对位、和声,才有几千年的音乐文明史,才有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一切,从此音乐成为人类独有的高智慧的文明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调性音乐尤其为人类所独有,任何动物不可能企及。

  【参考资料:音级,和音级的迷失】

  再次强调:调性音乐的最基本的标志,就是构成音列的音级的不平等,必须有一个“do”,也只能有一个“do”。格罗夫音乐词典中的3个词汇(“Fixed-doh”,“Movable-doh”,“Tonic Sol-fa”),都是集中在“do”。只要明确了这一点,乐理中的一切问题都是明白透亮,清清爽爽(不再是某专家说的“600个”知识点)。

  事实上,人类音乐从史前直至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都是调性音乐的历史,占据人类音乐生活的99.99%以上。无调性音乐的发明至今仅仅百年,正如作曲家黄安伦所形容的:“无调性音乐产生了多么久,群众对它的抗拒也持续了多么久。”有极少数的作曲家热衷于无调性音乐,当然是他们的自由,但是永远改变不了人类音乐的海洋始终被调性音乐所占领的现实。

  这是因为调性音乐不是聪明的音乐家拍脑袋的发明,而是服从于自然界最基本的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服从于人类数千年来的音乐实践,服从于人类的本性,我称之为“天定”,对不起,没办法。




作|者|介|绍


图片

舒泽池

舒泽池,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数字音乐专家,生于194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任《人民音乐》副主编,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主要作品有舞剧《鸣凤之死》、数字音乐教程《音乐之门》、《快乐音乐Do-Re-Mi》,以及《中国钢琴民歌333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