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每次《国家宝藏》节目开场时,那一声如同象王怒吼、瞬间将人拉入千年历史长河的恢弘号角?那就是关大洲创作的《象王行》,它早已成为节目乃至新国乐的一张闪亮名片。 但关大洲为《国家宝藏》打造的音乐宝藏,远不止于此。与《象王行》的庄重威严相比,《九州同》描绘的是何等壮丽的山河画卷?《破阵乐》又怎样奏响了穿越时空的沙场激荡?而《明月引》之中,又蕴含着怎样一份超越古今的浪漫情怀?本篇将带你深入这片音响秘境,让古老的国乐在当下“破圈”重生。 《象王行》“象王”二字,立意高远,是理解这首乐曲的精神内核。佛教寓意:在佛教中,“象王”指象群之首,象征其力大无穷、行事稳健、功德圆满。佛的入胎、降生乃至讲经,常以“象王”作喻,代表一种至高无上、慈悲与智慧并存的威严。 关大洲在节目中担任音乐总监,他希望为节目找到一个独特的乐器声音作为开场,这个声音不能太单薄,要能代表民族文化的大气和底蕴。经过反复尝试,他最终确定了使用铜钦作为乐曲的核心音色。 关大洲的“新国风”炼金术乐曲根基在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保证了浓郁的东方韵味。但在和声编排上,他大胆运用了现代交响乐的宏大体和声,甚至融入了一些电子音色作为氛围铺垫,使得音乐既有古典的骨架,又充满了现代的生命力与空间感。 总结而言,《象王行》不仅仅是一段音乐,它是关大洲用音符铸就的一尊“声音的鼎”,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彰显着盛世的气象,也鸣响着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复兴的强音。 《破阵乐》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叛军刘武周后,将士们以旧曲填入新词,为其唱赞歌,关大洲尊重原曲的历史传承,对其进行改编,使其在现代环境下焕发出全新的光彩。音乐特点:在乐器使用上,采用琵琶、二胡、三弦、尺八、笛、鼓等传统乐器合奏。节奏方面,雄浑有力,充满动感,如鼓点的运用,增强了乐曲的气势和张力,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旋律上,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婉转与激昂并存,例如二胡和琵琶的旋律线条,既有传统民乐的优美婉转,又在高潮部分展现出雄壮激昂的气势。整体风格大气磅礴,古今交融,既展现了大唐军歌的威武豪迈,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作品融合了萨塔尔、笛子、古筝、唢呐等传统民族乐器。萨塔尔的悠远、古筝的轻盈、笛子的凌然、唢呐的大气,营造出东方音乐的独特氛围。旋律极具画面感,乐曲以萨塔尔独奏开篇,仿佛将听众带入辽阔磅礴的西北荒漠;随后古筝搭配鼓点,展现出一种仗剑走天涯的肆意潇洒;婉转悠扬的笛声又似带领听众来到诗画江南。节奏上,《九州同》张弛有度。既有较为舒缓的部分,如古筝和笛子演奏时,节奏轻柔,给人以宁静、优美之感;也有激昂热烈的部分,如唢呐响起时,节奏加快,气势磅礴,增强了乐曲的张力和感染力,使整首曲子充满层次感。 《明月引》是关大洲为《国家宝藏》创作的国宝亮相曲,自2017年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开始,直至2024年《国家宝藏》第四季,共有108件国宝在该曲的陪伴下亮相舞台。《明月引》融合了多种传统民族乐器。琵琶、箫、古筝、二胡、建鼓、大鼓等传统乐器的运用,赋予了乐曲浓郁的古典韵味。琵琶的弹奏清脆明亮,箫的音色悠远深邃,古筝的旋律灵动轻盈,二胡的曲调哀怨婉转,建鼓和大鼓则增强了乐曲的节奏感和气势。 曲名“明月引”取自词牌名,寓意着国宝出场似“浮云卷霭,明月流光”,有一种乌云散去,明月当空,令人为之一振的感觉。乐曲通过音乐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表达了对国宝以及国宝守护人的敬意,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