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国近代声乐作品

来源: 时间:2025-09-19
 

中国近代声乐作品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结束以及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一批为了国家发展而励精图治的有识之士,开始在政治、科学、文化领域积极探索富国强民的途径和方法。在音乐歌曲领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借鉴西洋音乐的创作方法,并结合我国原有的音乐素材和情感表达习惯,给中国带来了最早的艺术歌曲作品。“艺术歌曲”原本是19世纪前后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艺术歌曲以其精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高超的演唱技巧以及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而著称。

1、《问》(20年代)

由萧友梅作曲,易书斋作词;最初收集在萧友梅的歌曲集《今乐初集》。歌曲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时政密切相关,反映了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对当时军阀混战、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深沉的忧虑之情。歌曲旋律流畅、洒脱。

1922年,萧友梅出版了创作歌曲集《今乐初集》(供高中用的教材性曲集)。萧友梅的声乐创作,特别是学校歌曲创作是他最主要的领域,曾将这些学校歌曲创作分别收在三本教材性的曲集中《今乐初集》、《新歌初集》(高等学校用,1923年出版);《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供初级中学用,1924年出版)。歌曲的基本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审美情操的教育,反映了他对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

萧友梅,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出生于广东香山(中山市)。先后留学日本、德国。他积极筹建我国第一所正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经他提议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正式改建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他受聘为该所的教务主任,主持那里的日常工作。近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也于同年应聘到这里担任国乐导师。

图片1924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五周年之日,由爱国知识分子赵国钧作词、萧友梅作曲,创作了充满激情的《五四纪念爱国歌》。这首《五四纪念爱国歌》是我国第一首直接歌颂“五四”爱国运动的歌曲,其节奏急促激昂,催人奋进!在北京青年会举办的国民音乐大会上,萧友梅欣然登上舞台,亲自指挥歌唱。这首歌壮怀激烈,豪情万丈,展示出五四热血青年的英雄气概,和为中华民族“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重振河山”的斗志

                                                                                      


2、《可怜的秋香》(20年代)

随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有关“白话文”、新诗、推广国语等改革影响的逐步深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除了一般的习练歌咏外,还出现了有关儿童歌舞表演及儿童歌舞剧的演出热潮。其中以习演黎锦晖此类作品的活动,给当时学校音乐教育以最突出的影响。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主要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积极从事儿童歌舞艺术形式的动机还不完全是出于艺术的目的,而是为了配合当时“推广国语”的教育运动。

20年代所写的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中,《可怜的秋香》最为突出。特点: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完全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歌词和音乐几乎都是他一人所写,从其作品内容、文字用语、旋律风格和节奏特点,都表现出他善于结合儿童的生活现实,抓住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去选择题材、构思情节,并以儿童能理解的、富于形象性的艺术语言去进行表达。

 歌曲描写一个牧羊女——秋香一生悲惨的命运。寄寓着作者对旧时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阶级压迫的极端愤慨。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完全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歌曲充满了孩子天真的语言表述特征。歌词语言的高度口语化和旋律进行的优美动听、平易通顺,这些儿童歌舞表演曲不仅当时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而且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仍在我国幼儿歌舞教育中保持其深远的影响。

图片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同时对西方歌剧这种体裁形式结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开始进行大胆尝试首先是黎锦晖自1920年开始编创并逐步形成的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的出现这类作品尽管是为儿童写的而且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歌剧但是它有情节有人物有专门为几个登场人物在规定情节中抒发此时此地的心情而设计的独唱齐唱对唱以及载歌载舞的场面纯舞蹈的场面个人内心独白的场面等因此它基本上是具备了歌剧一些主要特征可以说是中国歌剧的雏形黎锦晖在8年间前后完成了12部儿童歌舞剧为中国新歌剧的创作积累了最早的经验揭开了中国歌剧发展史的第一页这个阶段也成为中国新歌剧的探索期许多有志于此的音乐家戏剧家陆续投入到新歌剧探索的行列

图片


1922年,黎锦晖创办了我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亲任其主编。童年他又创办了以演出儿童歌舞音乐为主的表演团体“明月音乐会”和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并为此创编了大量儿童歌舞音乐,对我国当时的普通音乐教育有极大的影响。

图片3、教我如何不想她(20年代)

赵元任的独唱歌曲的题材突出反映了“五四”精神,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是这类题材中影响最大的作品。这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著名音乐会独唱曲,着重表现了当时中国青年那种大胆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激情。歌词是刘半农当年在英国伦敦所写,有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意。歌曲旋律文雅、流畅,略带伤感。作曲者借鉴了西洋法的同时又加入了京剧曲调元素,使歌曲非常好的体现了原诗的意境,同时极具中国韵味。

在赵元任夫人杨步伟的回忆录《杂记赵家》中记述了一段有关《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有趣故事。1930年前后,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的女学生们非常爱唱《教我如何不想她》,后来歌词作者刘半农先生奉命接管该学院。女学生认为都能写出这样优美诗句的人一定是位非常风雅的文人,但没想到看到的是身穿中式蓝布袄的“土老头”,大家在背后偷偷议论,后来刘半农知道了这件事,为此作了打油诗一首:

 教我如何不想他,

 请来共饮一杯茶。

 原来如此一老叟,

 教我如何再想他。



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五四”初期就以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徐志摩等白话新体诗进行创作,并给自己第一部曲集标以“新诗歌集”为名,收集在《新诗歌集》中的作品,是赵元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作。其本身就带有鲜明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他的这些歌曲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这一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作为语言学家的赵元任,在歌曲作品中对曲调与字音、声韵、语调、语气的关系,有着一般作曲家所难以具有的设想和艺术处理。赵元任对汉语与音乐关系的认识和成功实践给后人提供了重要的作曲经验。

1910年,赴美留学;

1914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

191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

1920年回国,在母校清华任物理学、数学、心理学讲师;

1921年再度赴美,在哈佛专攻语言学并担任哲学系讲师;

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

1938年应聘赴美,先后在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图片


4、毕业歌(30年代)

     影片《桃李劫》中的插曲,聂耳作曲,田汉作词,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九一八”事变以后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经常出现在各类合唱表演或比赛中,可见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聂耳,原名信守,号子义,原籍云南玉溪,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在创作的方向和方法上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在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也是一位大胆的革新者。作品大多数都是他在艺术道路上长期摸索、积累的结晶,具有风格特色和他们各自的独特个性。通过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并且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如何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如何创造各被压迫阶层的典型形象,以及如何创造性地继承传统、借鉴外国来发展中国的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

图片


5、铁蹄下的歌女

    这首歌曲深刻反映了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痛苦生活及其思想感情,以深厚的阶级情感为一位被旧社会所损害、被人们所轻视的女性发出了沉痛的控诉。它不仅揭示了女性内心所蕴藏的崇高爱国热情,还通过悲切而深情的旋律,以及强烈的戏剧性表现手法,细致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形象。这首歌曲在音乐表现上既悲痛又深情,同时兼具强烈的戏剧冲突,使得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