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在神经系统中的协同作用

来源: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一生物备课组 时间:2025-09-18
 


图片

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是神经系统中负责传递信号的关键化学物质,二者通过作用于突触后膜,共同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与正常功能。以下从核心作用、机制、代表递质及功能意义四个维度,详细解析二者的差异与协同作用:

一、核心作用:截然相反的“信号指令”

神经递质的核心功能是在突触间隙中传递信号,其作用本质是改变突触后膜的电位,最终决定神经元是否产生“动作电位”(即是否传递信号):

兴奋性递质:发出“激活信号”,提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更易产生动作电位,推动信号向下传递(如让肌肉收缩、大脑产生“兴奋”感知)。

抑制性递质:发出“抑制信号”,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其更难产生动作电位,阻止信号过度传递(如抑制肌肉过度收缩、维持大脑冷静)。

二、作用机制:改变突触后膜电位的“离子通道调控”

神经元膜内外存在天然的电位差(静息电位,约-70mV),当膜电位变化达到“阈电位”(约-55mV)时,才会触发动作电位。两种递质通过调控不同离子的跨膜流动,改变膜电位:

类型

关键机制

膜电位变化结果

最终影响

兴奋性递质

结合突触后膜受体后,打开钠离子(Na⁺)通道(或钙离子通道),使Na⁺内流

膜电位从-70mV向0mV靠近(去极化),接近阈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更易触发动作电位

抑制性递质

结合受体后,打开氯离子(Cl⁻)通道(或钾离子K⁺通道):<br>- Cl⁻内流使膜电位更负(超极化);<br>- K⁺外流加速正电荷流失,维持超极化

膜电位从-70mV向-80mV甚至更负偏移(超极化),远离阈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难以触发动作电位

三、代表递质及具体功能

不同递质的“兴奋性/抑制性”是相对的(部分递质在不同脑区可能有双重作用),但多数有明确的主导功能:

1. 兴奋性递质:推动神经信号“传递与激活”

  • 谷氨酸(Glutamate)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中最主要的兴奋性递质,占所有兴奋性传递的90%以上。功能:

    • 参与学习与记忆(如海马体中调节突触可塑性);

    • 维持大脑正常兴奋水平,参与感觉、运动信号传递。

  •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兼具兴奋性与调节作用,在特定通路中以兴奋性为主:

    • 外周神经系统中,是神经-肌肉接头的关键递质,触发肌肉收缩(兴奋性核心功能);

    •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觉醒、注意力、学习记忆(如 Alzheimer 病与乙酰胆碱减少相关)。

2. 抑制性递质:维持神经信号“平衡与稳定”

  • γ-氨基丁酸(GABA)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抑制性递质,几乎存在于所有脑区:

    • 核心功能:抑制过度兴奋,防止神经元异常放电(如癫痫发作与GABA功能异常相关);

    • 调节情绪与睡眠:如焦虑时GABA活性降低,镇静药物(如苯二氮䓬类)通过增强GABA作用缓解焦虑。

  • 甘氨酸(Glycine)主要分布于脊髓和脑干,是外周抑制性传递的核心递质:

    • 功能:调节躯体运动,如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防止肌肉痉挛;

    • 协同GABA:在脑干等区域辅助增强抑制效果,维持神经信号稳定。

四、功能意义:协同维持神经系统“平衡与正常运作”

兴奋性与抑制性递质并非“对立”,而是通过动态平衡实现神经系统的精准调控:

  1. 避免过度兴奋或抑制:若兴奋性递质过强(如谷氨酸过量),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如脑缺血后的兴奋性毒性);若抑制性递质过强(如GABA过量),则会导致嗜睡、运动迟缓。

  2. 实现精准信号传递:例如在学习记忆中,谷氨酸负责激活突触可塑性,而GABA则筛选“有效信号”,排除无关干扰,确保记忆形成的准确性。

  3. 维持基本生理功能:从肌肉收缩(乙酰胆碱兴奋+甘氨酸抑制)到情绪稳定(GABA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调节),均依赖二者的协同作用。

综上,兴奋性递质是神经信号的“推动者”,抑制性递质是“稳定剂”,二者共同构成神经系统信号传递的“阴阳平衡”,任何一方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神经疾病(如癫痫、焦虑、运动障碍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