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红色音乐旋律里的烽火岁月”—中国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来源: 时间:2025-09-12
 


“红色音乐旋律里的烽火岁月”

—中国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2025.9.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九三阅兵现场唱响《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四首中国抗战歌曲。这四首曲目以音符为笔,勾画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艰难困苦觉醒到浴血奋战、最终迈向辉煌胜利的伟大篇章,每个音符都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和记忆。

现场唱响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 以豪迈的歌声追忆烽火岁月,致敬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由20世纪著名爱国音乐家张寒晖在1936年创作于陕西西安的音乐作品,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很快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三千多万同胞遭受到迫害,东北人民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松花江上》是一首充满时代气息与深厚爱国情感的中国声乐艺术作品,它曾鼓舞众多华夏子孙投身疆场,英勇抗敌,作品展现出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动人心弦的音乐境界。


人民音乐家张寒晖

张寒晖(1902-1946),原名张兰朴,字含辉,河北定县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其父为一位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博学多才。在父亲进步思想的熏陶下,自小吃苦耐劳,勤学好问。

他早年便参与革命,1919年在求学期间受'五四运动'启发,热忱投入革命工作。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寒晖广泛开展革命活动。他创办《戏剧》周刊,旨在揭露反动军阀,倡导抗日救国理念,并以教师身份作为掩护,传播马克思主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寒晖将音乐作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张寒晖先生的作品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20世纪杰出的人民音乐家。



《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歌曲体现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侵略者的痛恨,号召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抵御外敌,真切感人、情感深厚。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那衰老的爹娘”,让人感受到离开松花江就是离家,写出对故乡深情;“森林煤矿”“大豆高梁”松花江物产富饶、凝聚劳动成果;“我的同胞”“衰老的爹娘”道出对亲人的挂念,描绘松花江曾经美丽富饶以及流亡人民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

“九一八,九一八……流浪!流浪!”,控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家乡,打破宁静生活,带来悲惨景象,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脱离”“抛弃”体现人们离开家乡的不舍与无奈;“流浪!流浪!”表现流亡人民的悲惨与无助,写出灾难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被迫流亡。

“哪年,哪月……欢聚在一堂”,诉说流离失所人民离开故土的悲痛,以及早日重回故土、重建家园的渴望;“爹娘啊!爹娘啊!”将歌曲推向高潮,声声呐喊令人落泪;“欢聚在一堂”让人们对未来充满美好期望。此为最后一部分,众多情感集中爆发,感人至深,号召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早日重建家园。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缅怀革命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时代,吾辈当自强!传承历史,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