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你以为他不努力,其实他太想完美

来源: 时间:2025-09-12
 

“我不是拖延,只是还没准备好。”

“我不是不想写,只是写得不够好不敢交。”

“我不是不上进,只是……怕做不好。”

有时候,一个班里最让老师困惑的学生,并不是成绩差的那个,而是那个“明明可以更好”的孩子。

他聪明,敏感,有理想,也有野心,却总是在关键时刻退缩。

你让他写一篇作文,他会纠结一个题目纠结三天;

你让他做个展示,他会为了一页PPT改五十次,最后说自己“临时放弃”;

你问他怎么不交作业,他轻声说:“写了一点,但不想交,我觉得不行。”

你觉得他不上进,他却觉得“我只是没有做到最好,不如不做”。——你以为他不努力,其实他太想完美。


Part01

被误解的“优等生”


如果你也是一名教师,或者家长,那么你大概听过这个词:“完美主义学生”。

这个词听上去还不错,甚至让人觉得安全:“完美主义,总比放任主义强吧?”

很多人还会半开玩笑地说,“我儿子就是个小完美主义者,做什么都要追求极致。”

但很少人知道,心理学上,“完美主义学生”这个群体,其实属于高风险人群。

英国心理学博士唐·斯塔利(Dawn Starley)在她的新书《挑战完美主义》中明确指出:“完美主义一点也不值得颂扬。孩子能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与完美主义无关。”

她的长期研究发现,完美主义者常常与拖延、逃避、焦虑、抑郁,甚至自我伤害高度关联。

那些你以为“懒”“怕吃苦”的孩子,背后真正的情绪,可能是恐惧、否定、自我攻击。

我们对“完美主义”的理解,实在太表面了。


Part02

真正的完美主义长什么样?


大多数人想象的“完美主义者”,是这样的:

自律;

有条理;

目标坚定;

精益求精;

追求卓越;

但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完美主义者,很多时候是这样的:

决策困难:在A和B之间反复横跳,不敢拍板;

拖延严重:写一篇作文磨三小时,最后说“来不及写了”;

容易放弃:稍微出错就停笔,说“已经废了”;

逃避挑战:本可以冲击更高目标,却主动退场,“反正我不行”。

完美主义,绝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

它不是激励,而是限制。

它不是高标准,而是高惩罚。

它不是动力,而是恐惧失败的自我设限机制。


Part03

那些不被发现的“高危学生”


完美主义的困境还在于:很难被识别。

一方面,成绩好、守规矩的孩子,往往是老师眼中的“表率”。但正因为他们从不抱怨、不示弱、不出错,我们更容易忽视他们内心的紧张和痛苦。

直到有一天,突然崩盘,大家才说:“他不是一直都很好的吗?”

另一方面,成绩中等、表现不突出、甚至有点“不上进”的孩子,往往被视为“不够努力”“没动力”。但有时候,他们并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敢做。

因为他们已经在脑海中演练过无数次失败,所以干脆放弃尝试。

真正危险的,不是失败,而是不敢面对失败。


Part04

家长和老师该怎么做?


我们并不否认,高标准和责任感是优秀的品质。但完美主义和卓越之间,有一道清晰的分界线:

卓越是享受过程、允许失败;

完美主义 是苛责过程、恐惧失败。

拔尖学生最怕听到的评价,就是“不够好”。

他们的自我价值很容易和成绩挂钩,与“外界的期待”捆绑在一起。你说一句“你可以更好”,他听成“你现在不够好”;你说“再努力一点”,他听成“现在的你不值得肯定”。

斯塔利博士说得好:

“完美主义的孩子需要被拉回来,不是被推出去。”

我们要做的,不是拔高他们的标准,而是放宽他们对失败的恐惧。

比如:

少说“你应该”,多说“你可以尝试”;

少说“为什么没满分”,多问“这次你学到了什么”;

允许他们试错,而不是每一步都“万无一失”;

表达稳定的爱与接纳,不因成败而增减分值。


Part05

替代“完美”的,是“最优”


在哈佛心理学家本·沙哈尔的理论中,有一个词叫“最优主义者”(Optimalist),用来对抗“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

最优主义者,也追求优秀,也努力做到最好,但不执念于完美。

他们知道错误会发生,挫败是常态,于是就更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而我们能做的教育,就是:

帮学生建立“非满分”也值得骄傲的思维;

鼓励他们在“做得还可以”中继续尝试,而不是“做不到最好就干脆不做”;

从小告诉他们,错误不是崩溃的理由,而是理解更深的契机。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些看上去“什么都没做”的孩子,脑子里究竟打了多少场仗,才终于决定说出一句:“我试试看吧。”




不是每个拔尖学生都在高光下自信前行,很多时候,他们在自我否定中艰难地撑着外壳,表面完美,内里脆弱。

如果我们只看到他们的分数,而没看到他们的焦虑;

只看到他们的沉默,而没看到他们的挣扎;

只看到他们的优秀,而没看到他们为“优秀”付出的代价。

那么我们所谓的“培养拔尖人才”,可能只是培养了一群用力过猛、摇摇欲坠的孩子。

真正的“拔尖”,从来不是跑在最前面的人。

而是那个,即使不确定、即使犯错、即使害怕,依然一步步往前走的人。

愿我们,都不再以“完美”要求孩子,愿我们教会他们追求“最优”,并接纳“不完美”的人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