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性生成理论
——音乐、语言与心理学的跨学科及实证问题讨论
《调性生成理论》(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GTTM)是基于跨学科视角的一本奠基性音乐理论著作。该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受到圈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一度成为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等共同讨论的焦点。文章从GTTM出发,在阐述该音乐理论的核心观点基础上,进一步从音乐与语言、音乐与心理认知两个角度做延伸思考,试图将“调性生成理论”中的“调性”扩展到潜调性、无调性层面,并在fMRI上获取相关实证数据信息。
调性生成理论;音乐理论与分析;神经科学;语言学;fMRI
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心理学所发生的“认知革命”,打破了以往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在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以及音乐学等不断扩大的领域之间建立了联系。特别是80年代之后,实证研究的理论输入越来越多地来自于音乐理论。《调性生成理论》(A Generative Theory of Tonal Music,以下简称GTTM)是这方面交叉研究的最早的音乐理论成果之一。提出该理论的两位作者,一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作曲家、理论家勒达尔(Fred Lerdahl)[1],另一位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家杰克恩多夫(Ray Jackendoff),他们认为音乐理论可以被看作为“认知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对音乐思维的结构过程研究,可以解释人类理解音乐的独特能力[2]。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时,曾一度引起圈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音乐理论家、心理学家与语言学家共同讨论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成果发表25年后,A & HCI索引期刊《音乐感知》(Music Perception)设专刊以纪念的形式再次全面讨论GTTM自1983年以来的理论研究进展,[3]从中不难发现,GTTM的学术影响力与它所激发的跨学科学术追求至今仍是各大学科待消化的问题。虽然GTTM从理论本体研究角度看某些观点显得陈旧,然而,它基于跨学科的视角,尤其是音乐与语言、认知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无疑对当下的不管是音乐认知心理学研究,还是音乐分析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调性生成理论(GTTM)研究的着眼点在于结构。作为音乐分析最核心的研究内容,“结构”是研究的重中之重。调性生成理论中的“生成”,是指通过有限的、理想的少量规则,对无限多种现象(音乐片段或作品)提供结构描述。[4]这种结构描述以句法为基础,以听觉为向导,通过对音乐事件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层级还原分析,最终使听众对作品有更好的理解。与申克的简化分析不同的是,GTTM的结构生成除描述音高之外,同时还关注到层级结构中的节奏元素,由此也增加了传统申克理论所没有的时间维度。[5]阿伦·福特(Allen Forte)曾指出,申克分析缺乏节奏视角的这一缺陷是“音乐理论中尚未解决的问题”[6]。因此,从分析学科发展的角度上看,GTTM的出现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延伸与补充。
GTTM结构生成由四种基本结构类型与两个规则构成,为了便于对后面内容的理解,首先让我们对其基本概念做一简要回顾。需要说明的是,有关这些概念的关系图,请参照笔者发表于《人民音乐》的拙文[7],此文对该理论已做初步介绍,本文则着重就该理论的细节做进一步展开分析。
首先,分组结构(Grouping Structure)与格律结构(Metrical Structure)是调性结构理论中两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前者主要指结构被分割的方式,从最小的动机、乐节、乐句、乐段与更大的结构单位。后者主要关注作品中事件的强弱拍在一定层次上的规律性交替问题。在具体作品中,上述两种结构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更大的层次上,分组结构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最小层次上,韵律结构是影响时间跨度选择的重要因素,尤其当分组边界打断韵律模式所赋予的规律性时,节拍结构的重要程度更加显示出来(见谱1)。
谱 1 贝多芬“欢乐颂”主题分组结构与节拍结构分析[8]
注:每一个节奏单元用“·”表示,每个括号都与一个特定的节拍相关联,体现出节奏运动的时间规律。
这个主题共24小节,从分组结构上看,旋律形成2+2的乐节,4+4的乐句,与8+8的乐段分组(见谱1a)。然而,在这一分组结构的层次之下,音乐似乎很难进一步细化研究。因此对于局部细小结构层次的分析,得运用到韵律结构,后者可将音乐分割成最小的时间跨度来做深入考察。图中,点的数量决定了一个特定的韵律重音的强度(见谱1b)。
这里,当乐曲的节奏单位与音高分组相一致时,是比较容易划分出一个时间跨度,但当音高与节拍发生冲突时,即分组结构与节拍结构不同步时,节拍结构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撑线索。比如谱1c第12与13小节处,按照分组结构一般会以4、2结构来分割,但从节拍结构上看,第12小节的最后一个音不应该属于上一句的结束音,而应该作为下一乐句弱起音,因此应该看作第13小节的开始,正确的分组应该如谱1d。分组结构与节拍结构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音乐的理解。
时距还原结构与延长还原结构是GTTM另外两种重要的结构观察维度。前者主要通过对横向音高与纵向和弦关系进行还原,以揭示出各音乐事件之间内在关系的过程。后者则从心理层次上体现出一部作品的紧张、松弛、连续或流动的关系(详见后文)。与时程还原相比,延长还原结构具备前者所没有的两个特点:1)如何体现和声节奏所产生的连续性;2)音乐进行的流动性。
除了以上四种结构维度外,GTTM还提出了两个结构规则:格式良好规则和偏好规则。格式良好规则规定了音乐结构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偏好规则必须在结构描述之间做出选择。这两大规则主要引入了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我们将在后面展开讨论。斯洛博达(1986)在评价此书时曾讲到:
这本书有趣地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的概念应用到音乐中,对发展音乐和语言、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做出了巨大贡献。[9]
下面分别从音乐与语言、音乐与心理认知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GTTM理论的形成很大程度得益于语言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伯恩斯坦曾在哈佛大学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坛[10]以“未作回答的问题”为题敏锐地指出:
音乐理论家也应该要发现类似于乔姆斯基的音乐语法,进而可以用科学的方式解释人类的音乐思维。[11]
乔姆斯基是一位享誉全球的语言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教授。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将研究重点移到语言结构分析理论上,出版了他的里程碑式著作《句法结构》[12],提出了语法生成的重要结构理论,对语言分析理论与认知学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乔姆斯基看来,每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面向外”,以言语表达文字、声音。深层结构“面向内”,表达词语与概念意义的内在关系,即在人脑中的存在形式,是语言的深层。只要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都理想的状态下才是容易被理解与认可的。
(1)表层结构,是对句子表面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线形排列的一种结果,类似人们口头表达的句子,具有语音性(见图1)。
在这个句子中,主句“这是男人”,被扩展为“这是与小丽结婚的男人”,还可进一步扩展为“这是和留学回来的小丽结婚的那个男人”。这里的表层结构是可以被不断装饰与扩充的,也就是说,对于语言中某一个长度有限的句子,可采用一定的办法将其长度加以扩展。如“留学回来的”是对“小丽”的定语补充,“和小丽结婚”是修饰“男人”等。乔姆斯基认为,可以在句子里加上任意数目的定语装饰或名词性从句,每加一个这样的从句就构成了一个新的更长的句子,而这些句子都是成立的。究竟能加多少从句,只与讲话人的创造力与耐心有关,而与语言本身的结构无关。也就是说,不管如何扩充,结构的内在逻辑是不会变的。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深层结构。
(2)深层结构,是指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语法关系,这种语法关系不容易从外在的线形排列中直接获得。在生成语法里,深层结构是隐现的逻辑表达,决定了句子的意义。如图1例子中“这是男人”是整个句子的深层结构,不管表面如何装饰,这基本成分是不变的,句子的核心架构是稳定的。
(3)转换结构。除了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外,乔姆斯基语法结构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创举是提出了转换结构。所谓转换结构,是指可将不同句型的句子进行相互转换,表层结构转换为深层结构,或深层结构转换为表层结构。通过这种转换,可以把表面不同而意思相同的句子联系起来,也可将表层结构相似的句子区别开来。比如,“那个男人追求小丽”转换为“小丽正在被那个男人追求”。这两个简单句子从表层结构看是不一样的,但它们的深层结构所表达的意义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以将它们相联系起来。再如下列两个句子:
a) 那个被邀请来聚会的男人追求小丽。
b) 那个邀请人来聚会的男人追求小丽。
注:S代表句子,NP代表名字短语,VP代表动词短语,V代表谓语动词,N代表名字,adj代表状语。
a) 那个被邀请来聚会的男人追求小丽。
b) 那个邀请人来聚会的男人追求小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