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时,要对整合的知识内容进行取舍和重组。整合方向应是清晰的概念体系,要以概念发展为阶梯;整合范围应是精选的教学内容,要清晰内容的边界;整合工具应是有机融合的情境、问题和活动,将以“情境-问题-活动”为主的学习路径作为抓手。
进行整合教学时,教师可先于学生厘清大概念的本质及范围。在分析概念体系的过程中,可让零散的概念形成有序的体系,支持大概念的形成。教师进行整合教学设计前,可以先对大概念向下拆分出包含重要概念、事实概念等的概念体系,以此厘清概念进阶的方向,保证选取正确的概念进阶路线。
“人体的生理与健康”主题包含2 个大概念,即《课程标准》中的大概念5 与6。其中大概念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下有5 个重要概念,分别涉及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大概念5 的构建在整个学习主题中更加复杂且承上启下,因此选择大概念5 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更有必要。
在实施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合教学时,整合范围过宽会导致课程容量偏大,学生难以透彻理解概念实质。整合范围过窄会导致课程容量偏小,使教学内容与新课内容重复。偏差的整合范围不利于学生的概念进阶与体系构建,难以支撑起宏观大概念的形成。由此,教师应确定适切的整合范围以保证教学符合学生认知。
以北师大版(2015 年修订版)七年级下册为例,整本教材都属于第4 单元“生物圈中的人”,该单元章节内外有诸多联系。聚焦大概念5 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时,第13 章“健康的生活”不必纳入教学内容范围中,因为这章更符合大概念6 的描述,与前5 个章节关联不够紧密。确定教学内容可保证大概念构建的精准度及深入度。
分析清楚知识逻辑并确定整合内容之后,需要选取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载体,使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学习场景中进行旧知温习与新知迁移。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整合学习均围绕同一主线,逻辑更清晰,探究更深入。利用特定情境梳理所有概念及相互关系后,还可以用新情境中的问题或任务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在进行大概念5 的整合教学时,教师先想到“ 体检”这一情境,并进行课堂教学的尝试。知识串联虽较为顺畅,但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在后期教师更换了情境,使用“运动”情境后,发现后者更适应于大概念搭建。对2 个情境进行比较(表1)发现,情境选择需要与大概念紧密贴合,且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积极正面影响,也方便向外延伸。
“运动”情境在完成大概念5 构建时,逻辑顺畅,触及概念本质。为了让情境更加贴合学生生活,并能贯穿单元整合教学课堂的始末。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环节采取了多种“ 运动”主题素材,增加学生的沉浸式感受。如在课前让学生认真参与一次运动并记录身体的一系列变化;在课中以成都大运会比赛及学生在校园里的体育锻炼课程来引入,教师录制视频,关注学生在运动前后的变化,呈现电子手表等运动数据,以激发学生对“运动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所有子问题也围绕运动过程各系统的具体变化来提出,激发学生对核心问题的思考,同时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够培养学生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的态度和意识。
选定情境之后,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应指向整合内容,聚焦大概念的形成。核心问题要能激发持续的思考和探究,并能提出更多子问题。问题要能激发讨论甚至辩论,且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并整合相关概念来进行解答。子问题形成的问题串是对核心问题的拆分,也是驱动相应学生活动的“引擎”。
在本节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提出了核心问题:人体各系统如何配合以支持运动的发生?子问题:1)运动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2)为什么会心跳加速,面红耳赤?3)协调的运动过程是靠哪些系统调控的?4)哪些系统参与了运动的过程?5)人体各系统联系起来依靠哪些系统?核心问题贴合贯穿课堂始末的真实情境,指向大概念构建,是具体的问题,也是整合性的问题。该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具有引领性与驱动性。
由核心问题设计的5 个子问题中,从子问题1 的现象观察描述入手,可以将学生顺利引入情境中,也可自然激发其探究欲望。后续出现的几个子问题则指向合理归因及旧知回顾,是梳理与复习构建大概念需要运用的知识,其中与核心问题本质联系最紧密是子问题5,即人体各系统联系起来依靠哪些系统? 该问题难度较高,但在前几个子问题铺垫后再提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习进阶要求。问题提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规律,可以持续推进学生深入思考。
学习活动是情境与问题的具体抓手,是整合学习功能和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学习活动需要“内动”与“外动”结合,既有动手实践,也有动脑思考。活动的类型可以丰富多样,涉及归纳、总结、推理、演绎、对比、阅读、建模等不同思维活动方式。从不同维度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利于大概念的构建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本节课中,教师一共设计了5 个学习活动(表2),落实了思维培养的多个方面。有效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整合旧知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与提升。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大概念,活动设计需要循序渐进,有梯度设计,从较低层次的低阶思维活动(如观察、描述等)逐渐迈向高阶思维活动(如评价、建议、应用等)。
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概念的本质属性,本节课重点采用较多触及高阶思维的活动3 和活动5 完成大概念构建。活动3 主要培养建模思维,活动5 主要指向学生创造与评价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