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话】究竟歌唱在音乐教育中处何地位?

来源: 时间:2025-04-25
 


上周著名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教育学家周海宏博士(教授)在【人教版义教新教材网络培训和答疑活动】艺术 唱游·音乐中做了一场专场解读,为以上疑问做了解答。我们截取了一些视频片段并且编辑处理了文字稿,以供各位老师们阅读学习。




视频版





其实是有很多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首先第一点呢,我想说唱歌在孩子的音乐教育当中到底占什么样的位置?在过去的音乐教育当中,我们基本上都是以唱歌为主的。所以呢,你会看到教材基本也都以歌曲来组织的这个结构,线索。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这样,以至于很多人以为音乐课,唱歌课,当然说一个题外话,他们还认为搞音乐的人都是唱歌的,比如说一见到我中央音乐学院的,那你给我们唱个歌好不好?我说我不会唱歌。搞音乐的怎么能不会唱歌呢?难道搞音乐的不就是唱歌的吗?你看看这就是学校教育留下的这样一个印象哈。

那其实呢,歌曲仅仅是音乐的一种题材。人对音乐感兴趣绝不限于歌曲。大家可能都已经看到了,两岁的孩子,音乐奏响的时候还得跟着音乐舞,特别有意思,一个声音的出现的时候,他非常专注的倾听这些东西,本身都非常的吸引孩子,那么歌曲呢,仅仅是音乐当中的一个题材。

02
Part
音乐课中除了歌曲还能有什么样的元素吸引学生呢?

我们安排的第一单元的教学四节课当中。第一节课,我们让孩子了解自然界的声音。其中,我们让孩子了解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这些基本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一个故事来引入,如果老师能够把故事讲的非常鲜活,非常生动,又像有的老师那样在讲故事当中,把音乐的基本元素揉进去,你会发现孩子听见声音的时候非常非常有兴趣,对吧?然后呢。我们第二个内容是生活当中的声音,让孩子感受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过去他只是听到这声音,但从来没有真正专注于听这个声音,大家都知道听这个词在汉语当中听,但英语当中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一个叫hear,一个叫listen to hear, hear就是听着, listen to呢,是倾听谛听。

那么我们音乐欣赏或者说音乐审美素质最重要的,用我的话叫“天字第一号的素质”就是倾听声音,这是所有音乐审美的前提。如果没有一个人倾听音乐的话,一切音乐的审美魅力都是免谈的。所以我们在第一单元的时候,不是让学生唱,而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用倾听的方式去感受音乐。

那么我在做我的课件当中,会让学生仔细的倾听和分辨声音,来自于生活当中的怎样的场景。总而言之呢,倾听大自然中的声音,倾听生活当中的声音。在这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听到声音,还是要听声音的,具体的几个审美元素的属性,我想说的是人天然的对这些东西是非常有兴趣的。如果老师的教学能够真正的贴近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他的注意的特点的话,是可以把这个故事讲得非常有意思的。那我们就见到一个老师讲的非常有意思,孩子在课上鲜活极了!

当然大家看到了,后面一节课是倾听乐器的声音,我们用音乐博览会的形式,把全世界各种乐器集中到一起。学生在这个段时间呢,他感受的什么呢?感受的是乐器的分类,有的老师误以为像过去那样讲一首曲子,讲一个作品。不对,他只是知道一个概念,就任务就完成了。(学生能够发出感叹)噢!音乐中有这么多乐器,音乐的世界真丰富多彩!”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以呢,他听到了弦乐家族,铜管家族,打击乐家族,键盘乐家族等等,这些家族的声音的时候,那孩子非常的兴奋,如果老师能够把教学视频组织好的话,你会发现孩子看这些视频的时候,本身就非常吸引他的注意力。

那么当然呢,我们还有一节课《神奇的嗓音》。我们从自然社会乐起,最后到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神奇的嗓音》这节课当中,我们让孩子感受了极低极高的声音。感受到非常圆润,非常粗犷的声音,还有各种各样的,令大家都想不到的各种各样的唱歌的方法!把人生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来让孩子明白我们的嗓子是最好的乐器。

很多学生在上这课的时候,眼睛都睁大了,没有想到我们的嗓子这么神奇!

那么当然最后我们还有一个我们自己的音乐会。

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用模拟音乐会的方式让学生来感受音乐欣赏会当中一个人应该有的行为,让他学习怎么样去倾听什么时候该鼓掌,让他控制自己的声音。那么大家一想,就想到了,所有这些音乐审美的素养。都是真正音乐审美素养当中最基础的。而唱歌和这些素养相比,首先它的重要性就不如这些东西重要。

03
Part
唱歌真的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吗?
   其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可能,大家也都应该意识到了,但是却没有人认真的正式的,严肃的提出来,那就是——有一些孩子存在着刚性的音准控制的困难。我在一个亲戚的一个孩子就是这样,他唱歌唱不准,老师当然用语很不对了,说这孩子害群之马,学校在唱合唱的时候,他只要一张嘴,就把旁边的人都会带跑,于是乎老师就不让他唱歌。

但是学校又要求,唱歌是人人都参与的,这就是学校不知道了哈,唱歌不是面向人人的音乐教育。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呢,这边明明有一大批孩子,根本唱不准,那边又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要站在合唱队里,于是老师就要求这个孩子不许出声,还要嘎巴嘴假装在唱歌。

大家能够想象(这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伤害,孩子从此以后就不喜欢音乐课了。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们一方面要知道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唱歌的能力,当然这个数据大家大致的听一下,我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但是我相信可能这个数据虽然不准,但是这个事实却是事实。

大体上有4%左右的人是“刚性五音不全”,大家知道什么叫“刚性五音不全”,我们看到很多成人完全没有办法唱准,关键是他也不知道自己不准,你搁这模仿,你说他给你,你问他唱的一样吗?他说一样。你再唱一遍是吧?一样吗?觉得一样,大家就知道那对于这样的人,对他提出了唱歌的要求,或进行唱歌训练的时候,他既学不会唱歌,又失去了其他音乐素养的学习。

所以呢,我们想说呢,这是第一个,还有一个人的歌唱音准能力发展的非常非常晚,非常慢,比我们语言学习的能力发展慢的很多,大家知道人差不多用了三年的时间,开始把话说清楚了。但是我们的歌唱能力发展的非常晚,我们中央音乐学院大家都知道中央音乐有视唱练,为什么大量的职业音乐家都唱不准?那么我们学校的附中有一个学钢琴的孩子,我是见着他长大的哈,从一开始唱不准。

一直到了附中,还是唱不准?那现在呢?上了高中,比过去音准好很多,但是音准的稳定性还是很差的。这也都说明什么呢,我们要重新评估唱歌,在学校音乐教育当中的任务,特别是如果到了初中以后。可能很多老师都发现了初中生的班级齐唱整体的音准感,不如小学生比小学生还差。那大家要以唱歌为目的去进行教学的话,那你就想了这学了六年了,到初中怎么总感觉像越学越回去了呢?怎么还没有进步,反而下降了呢?

那这里面呢,除了我们前面教学当中歌唱音准教学就没有章法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时候大家都知道了——孩子变声了,一变声以后,音域差异开始变得巨大,所以这时候班级齐唱,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更加不适合了。总而言之,我说这些东西呢,都是想向老师们传达一个理论研究的一个成果或者一个现象的一个判断,也就是说整个的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当中,唱歌首先不是最最关键的能力,而欣赏才是最最关键的能力。

在我们的整个音乐生活当中,未来作为音乐审美素质最后落地的成果,就是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使用音乐。从这个角度来讲,唱歌呢,不如是热爱音乐,享受音乐,使用音乐,它的范围更广。唱歌到后来,到承人以后呢,可能变成一批人的爱好,但是我们希望热爱音乐,使用音乐是每一个人的爱好。

通过评估,我们还可以,可以再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欣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器乐进课堂,为什么呢?因为器乐教学是面向人的教学,唱歌如果唱不准,一张嘴没有一个人是准的。但是器乐可以做到,我们至少把这个音儿敲准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做旋律能力弱的孩子,可以奏一个长音儿,很少变化。能力再弱,关键时刻你把这点儿敲下去,也很有成就感,也很有群体参与感。

所以呢,我们在未来呢,我们呼吁的是唱奏一体化的班级教学。我们让能唱的孩子唱,不能唱的孩子奏乐,既唱又奏的。好的,我们就既唱又奏,那么只唱奏不了的,我们就唱,只奏唱不了的,我们就只奏。那么这样呢,才能够提供真正的面向人的音乐教育。

当然,为了搭建这样一个未来班级课堂的这个教学的基本布局的话,我们要让孩子学识谱,要让孩子掌握音乐的最基本的一些其他方面的素养。这些都导致了在套教材当中唱歌这个内容没有放到太靠前。就是为了未来更好的为唱歌做好准备,当然了,从单就唱歌而讲,我们也大家也知道,我们很多学生一直到了高中课的时候,还需要老师唱一句,学生模仿一句,为什么呢?因为不识谱。

而我们的教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材在前面三个单元,是把识谱,感受,声音,基本元素作为核心任务的,如果大家看到我们的教参,就知道到了第三单元,孩子学了五线谱以后,大量的歌曲会补充进来,也就是我们教材上虽然没有印。但实际上我们配合识谱教学的歌曲却是大量的,因此这个教材不是降低了唱歌的这个重要性,而是既把唱歌和他的整个其他的音乐素养综合考虑,又考虑到了唱歌教学它的教学步骤,以讲唱歌的地位调整为逐渐进入当中。总而言之,刚才我说了这么多,核心的意思,就是说什么呢,我们虽然第一单元没有唱歌,但是吸引孩子的方法确实很多的,希望老师能够加强(对音乐教学内容中除音乐之外)其他音乐魅力的发掘。


已无更多数据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