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课堂,教师的道场——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

来源: 时间:2025-03-27
 

课堂,教师的道场——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

——2025.3.24在教师业务学习会议上的微讲座(二)

江苏省仪征中学   姚国平


1.课堂,教师的道场

       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承载着非比寻常的重任和意义。可以说,教师真正的高光时刻,是他站立于课堂之时。

       提到课堂,我的脑海里常浮现出吴宓教授授课时的模样。这位国学大师终生从教,门下有大成就的弟子无数。除了他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对课堂怀有无上虔敬之心,弟子们描述他上课时“像划船的艄公那样卖力”。

       课堂上的吴宓教授,心中如有神。开讲后,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无论是带着学生品味《红楼梦》,还是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他都是大段大段地背诵原文;背到得意时,还会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敲击地面;讲到动情处,仿佛自己就是文中之人。

       当吴宓教授说到罗马帝国时,他的眼中闪现出异样的光彩,他那穿着旧灰布大褂的双肩猛然一耸,他那说话的调子高昂而自豪,仿佛那罗马就是他的帝国,他自己就是凯撒!

       吴宓教授像打磨钻石一样打磨自己的课。半夜时分,别人早已就寝,他仍埋头备课抄写;第二天一早,别人还在梦乡酣眠,他已在室外晨曦微露中诵读吟咏。

       批改课后作业,他也是分外用心。他总是用毛笔蘸着红墨水书写,字迹像印刷体一样工整,且每改一字,必把格子涂满,以免学生误认。

       可见,他的课之所以厚重,是功夫到家之后的浑然天成。

       20世纪40年代,昆明刮起“吴宓风”,时人赞誉:“吴宓的报告,倘能一字不误记录下来,就是第一等绝妙好文。”

       对待授课,吴宓教授怀有宗教般的虔诚和投入,再加上他的诗人气质,让他在讲台上站立成雕塑一般的姿势。他之所以被世人敬重,令世人感佩,在于他极度讲究“师道尊严”。

       课堂,是教师的道场,既是布道场,也是修道场,体现着一个教师最大的价值和最高的尊严。

2.课堂当有仪式感

       课堂的核心要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传播,课堂肩负着发展文明和发扬文化的使命。因此,课堂是神圣的,教师理应对课堂怀有庄重和虔敬之心。

       只有教师心怀庄重和虔敬之心,方不负课堂本应有的神圣和庄严,教师才能在和谐有序的氛围里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臻美。这份庄重和虔敬之心便是仪式感的体现。

       拥有仪式感,课堂就会产生一种暗示,让人专注于那一件事和那一刻,全情投入。思维的力量凝聚于一点,更有助于思考力的培育和创造力的生发,这会带来学生精神上的裂变,从而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

       说课堂需要仪式感,并不是说课堂必须是严肃紧张的,而是强调教师不能丢了庄重之心和严谨的态度。

       至于外在的形式,可以生动活泼,也可以沉稳静默,但不论哪一种,都需有一种和谐的秩序,并在这和谐的秩序里回旋着张力,带给学生一种“幸逢其时”的欣喜和期待。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我们的先人一直强调知识的神圣和庄严,现在,我们重新呼唤课堂的仪式感,这不是拘泥于师道尊严,也不是僵化教条,而是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文化本身的尊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案例: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上了精彩的一课,观摩教师都听得入了迷。

       课后,当被问及如何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需要约 15 分钟。”

       为一节课准备一辈子,这便是无比虔诚的仪式感,背后透露的是无上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待课堂,我们要心怀虔敬。要随时随地学习和思考,并随手采撷素材,作为备课之资,以提升课堂的容量和质量。

       每次临近上课,都应该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以保持知性、优雅的教师形象。我们提倡提早3-5分钟走进教室,调试课件,提醒值日生将黑板擦拭干净,然后静静等待。

       待预备铃响起,快步走上讲台,挺拔地站立,看着学生快速回到座位,然后用庄重而柔和的目光与每一个孩子对视一下。直到所有学生端坐完毕,以期待的目光看向老师时,才宣布上课,然后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带着饱满的热情,开启新的一课。

       仪式感,既是课堂的底色,也是课堂的一部分。那三尺讲台是一方世界,本应神圣、庄严。心中有繁花,自有芳香;心中有仪式,自有气象。

3.教师的每一点自我提升,都会让课堂发生一次“微革命”

       教育是关乎精神成长的事业。在精神世界里,学生是教师的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基因。如果希望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身首先需要成为美善的典范。

       为此,我们当特别重视自身作为榜样的力量,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具体可感”的精神模板。

       可以说,教师的每一次“自我建设”,每一点“自我提升”,都可能会让他的课堂发生一次“微革命”。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教育生命中的一个点,点点相连,便构成了他教育生命的轨迹,也决定了他教育生命的质地。

       假使教师能用一颗匠心来守护他的课堂,对课堂精益求精,尽力使每一个点都达到极致,那么,他就在提升自己课堂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教育人生的品质。

       若教师愿意创造性地对待自己的劳动,那么他的每一节课就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本人也会因此显得独具个性并因此变得更强大。

       若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更强大,有思想有信仰,有方法有智慧,则就能“虽千万人,吾往矣”,单枪匹马也毫不畏惧。

       在教育之路上,个人的力量固然是微弱的、渺小的,但一点一点力量汇聚起来,足以成为火炬,照亮自己,点亮学生。

       且让我们尽心守护自己的课堂,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智慧、灵动和张力。这样的课堂,不仅能丰富学生,也能丰盈教师自身。

       我们虽然处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但若是抱持坚定信念,凡心所向,素履以往,也能闪现出迷人的光芒。其间的种种努力都会成为支撑我们的力量,照亮自己的教育人生。

       朱光潜先生说“此时,此身,此地”,我说,从现在起,从自己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建设,怀着教育的理想,步入真实的课堂……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