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选登】求人也要求己,佛渡也需自渡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19-08-27
 

求人也要求己,佛渡也需自渡                        

                                     ——南京之行教师的自我成长感悟

                                            江苏省仪征中学    刘明森

 

八月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有幸随学校同仁参加了暑期骨干教师培训。说来惭愧,我并没有任何一项所谓的“骨干头衔”,混迹于一群特级大师、市县教学骨干之列,颇有滥竽充数亦或鱼目混珠的味道。抱着古语“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心态自然坦然下来。自知在这短短的几天内既不能实现大彻大悟、脱胎换骨,也不能仅靠几天的培训就能让我扛起骨干大旗。但是我也意识到参与定有收获,培训促我成长。将来虽不一定就能达到骨干的标准,但是在走向骨干的这条路上亦可少走一些弯路。

想到“骨干教师”我的第一反映就是:“德业双馨”。所谓“业”,是就是指职业素养,所谓“德”我更偏向“人格魅力”。我理解的骨干教师,不仅能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更要能对年轻教师起到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身上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因为拥有奉献精神才会不计个人得失,也就愿意垂身示范,真正俯下身子指导青年教师,促其成长。骨干教师之所以令人钦佩,我想不仅是因为其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更为人感动的应该是其“人格魅力”。显然,我现在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达不到骨干的标准,甚至还距之甚远。正是如此,此次的南京之行,与我而言才显得尤其重要。

诚然我们每个人身边并不缺乏一个特级权威,这些特级权威,往往都拥有不同的骨干头衔。因此,我们身边往往多多少少都会有“他律”的推动,这种外在有型的助推,无时不刻的对年轻教师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外在助推在没有强大的内驱力的作用下,没有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格或者精神的话,很多时候往往也就流于表面浅尝辄止。这也就可以理解,每个特级权威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人,但是真正能走出来,成为一个新的特级,引领其他人的往往少之又少。

一个教师的成长,既离不开“他律”的推动,也不可缺乏“自律”的约束。骨干教师的垂身示范,在我看来更偏向于“他律”,更多的是一种外在有型力量的助推。这种多半是在一个特级权威教师身边,缘自特级权威的严格要求,精心培育。但是教师的自我成长,仅仅依靠“他律”注定是敛手待毙,缺乏“自律”的内在驱动,仅仅依靠外在有型力量的助推,必定难以持久。因此,此次南京之行给我最大的影响便是:求人也要求己,佛渡也需自渡。

在赵家营教授的《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讲座里,引用了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将教师生涯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结合当下我的教师自我成长阶段,应该恰好处于能力建立阶段,正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在上世纪初来华讲演“教育者的天职”中指出,好的教师是有领导力的教师,应当具有三重角色:学问的领袖、学生的领袖和社会的领袖。

如何才能具备杜威所说的三重角色,如何才才能推动自我成长,我认为应当从我们自身的内驱力出发,缘自内化的品格或者精神,也就是“自律”。这种“自律”需要不同的途径加以落实,才能真正的促使自身发展、进步。

首先,结合当下核心素养理论的提出,培育核心素养应是一个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 二是设计并且实施合理的教学活动。尽管关于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专家见解不同,一线教师理解各异;但是其价值取向和最终的发展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实质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最终也是为了发展全面的人。因此,想要培养学生这样的关键能力,教师就必须先行要了解、研究;只有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理念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去渗透。学科的核心素养才有落地生根的可能,否则大多也就停留在口头说教,如同纸上谈兵一般。

其次,学会总结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保障。记得美国教育家波斯纳主张:“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甚至有人还将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总结为:成长 = 经验 + 反思。可见总结反思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总结反思中,我们既要关注教学反思也要有读书反思。很多人将总结反思狭隘的理解为教学活动的总结反思,其实不然,教学总结反思固然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教学过程有待完善的地方和值得肯定的措施。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教学层次的反思,我们的视野往往会被教学绑架,关注点也就相对狭窄。受限于我们的视野,我们往往会一条道走到黑,尽管可能在教学环节也会有所收获,但是相比外界的一片广阔天空我们成长也就显得很单薄。一个教师的成长是需要大格局、大视野的,因此多读书勤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多读书,开阔视野;勤反思,加深理解。在泛读与精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博览群书,增加视野,更要涉猎专业书籍,拓展思维的深度。正如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再者,投身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只有投身教学实践通过解决问题,才能促进教师的再学习;只有投身教学实践通过解决问题,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投身教学实践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现状,找到学生发展的基准点和生长点。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成长。在投身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实践教育研究。教师成长空有先进的教学理论是很难有十足进步的,再先进的教学理论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教师只有把学到的各种理论,投身教学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加以总结反思才能更进一步。投身实际的教学实践,也是检验一个教师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教育思想的最好试金石。

最后,借用王栋生先生评价老师的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我看来,如果一个老师能做到以上任意一点,那么这个老师一定已经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了。如果能做齐上述三点,那么即便这个老师没有任何骨干头衔、也非特级权威,一点也不会影响他在学生心中大师的形象。南京之行,让我再次意识到我与骨干、特级、大师,相距甚远;但是也正如屈原《离骚》中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