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作文课
让乡村素材成为孩子写作的源头活水
——张建国老师的作文课
张老师扎根山区教育二十年,他认为最好的写作资源就在身边,与山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乡村自然风光,自有它最真最美的一面。从这里入手,让乡村素材成为孩子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是张老师一直以来所极力倡导的写作方式。相信很多孩子们都能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纯真与美好。
张老师手记:
我始终坚持写作要言之有物,写作要“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而农村学生由于活动范围的狭窄,视野的逼仄,家庭教育的缺失,写作目标不明确等原因,写作往往言之无物,内容假大空。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写身边景,抒心中情,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生长在农村,教学于农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格外熟悉,也充满感情,自己也常常写些乡村题材的随笔,有感于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引导学生向乡村素材靠近,带领他们“游山玩水”,观赏自然美景;鼓励他们下地劳动,体验农忙生活。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带动写作内容的充实丰盈。
生活本身就是写作的素材
文/张建国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老师更多地是给学生传授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很少在素材的挖掘上下功夫。对于学生而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的素材,即使学到了技巧,也是空有一身本领,无法施展。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挖掘素材,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乡土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以其独特的乡村韵味吸引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欣赏身边的山川美景,留心乡间趣事,体验农忙生活,无疑会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教学多年,每带一届学生,我都会要求学生写随笔,随笔内容从何而来?除了一少部分来自阅读外,主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景,留意身边的见闻,体验生活的苦乐。暑假随笔的内容主要写乡间趣事。农村的孩子假期很少外出旅游,他们的娱乐生活主要是下河钓鱼、捉虾,游泳,掏鸟窝,粘知了,上树摘果......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心驰神往的好玩事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成了最绝妙的写作素材。我就让他们把假期发生的这些事儿写到随笔本上。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是随笔展示课。每个学生都要挑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给同学们分享,最后我们还要评选出最有趣味的随笔作品。这样的作业孩子们乐写、爱写,这样的课孩子们爱上。他们在写的过程中,不仅重温美好时光,又为作文积累素材。
在作文课上,我也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自然美景,感受农村秀美风光。春天,我会带领孩子们踏青寻春。走出教室,孩子们就像出笼的鸟儿,放飞自我,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即使满眼都是熟悉之景,也难掩兴奋激动之情。春天的一切对他们都是崭新的,看到破土而出的小草,看到路边零星开的野花,他们都会尖叫。桃树、杏树上的花儿,他们也会凑前闻闻。迎着山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生活仿佛也变甜了。春游回来,顺势布置一篇作文,他们也能下笔成文,妙笔生花。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课是《学些游记》。我决定利用本地特色景观资源,给孩子们上一节别开生面的游记写作课。作文课上,我带领全班学生来到当地有名的景点——秦王湖。站在湖对面的山坡上,我让孩子们远观秦王湖的整体面貌,先定点观察:远观,近看,俯视。接着沿着山坡走向湖边,观察水色、水态。在湖边仰望高崖环湖,奇峰罗列的群山枫林。游览中,我顺便给他们介绍有关秦王湖的传说。游览完毕回校,我出示写作提示:先画出游览路线,然后按游览顺序拟写提纲;回想游览时印象最深之处,确定材料的取舍;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感情,也可适当加入有关民间传说或者他人评价。这是一次难忘的游历,也是一次难忘的写作体验。
写作业是孩子们最头疼的事情,如果老师变化一下作业的内容,他们也会乐意去做。每到秋收时节,我们班周末的作业就变成了劳动课。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去地里帮忙秋收。需要秋收的农作物很多,有玉米,大豆,谷子,花生......有的家庭还种着核桃,板栗,苹果,梨。孩子们有足够多的农活可干,俨然成了家里的小帮手。通过劳动,他们体会到父母劳动的不易和艰辛,也感受到了和家人在一起劳动的快乐,还学到了劳动的技能和本领,体验到了收获的成就感。回到学校,我会安排两节课让他们把劳动的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一是为自己的成长留下印记,二是为写作积累素材。
别具风味的趣事,独具特色的景观,苦乐相伴的农忙劳动,都是上天给农村孩子的独特恩赐。积累了丰富多彩的乡村素材,就为大山里的孩子埋下了写作的种子,这颗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在乡村这片沃土上,一定会长成一片繁茂的绿荫。
学生作品:
金黄的印记
河北省 张少寒
记不住的是那明媚的春,印在心田的却是那丰收的秋,无论这个季节有多么的忙碌,多么的劳累,对我而言,它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题记
灿烂的金子——玉米
风吹落叶树飘零,转眼又是一个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又在金黄的农田中相见!
一大早,迎着秋天的凉风我们便出发了。父亲,表哥和我,我们一行三人到地里收回那已等待了很久的金色小精灵。
时隔一年,对于收玉米,我们似乎已渐渐忘却,忘记了如何将它们收回囊中。爸爸向我们示范一遍后,我们便迅速记住了。
两块地,大小差不多。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分了工:爸爸负责收一块,我和表哥负责一块。刚开始,我和哥哥都认为很简单,但后来才发现,玉米杆上到处都缠绕着豆角,玉米也是横七竖八,尸横遍野,因为今年夏天家乡经历过一场天灾。我们一心想赢,便忘记了身上的疼痛。一会儿功夫,地上便这儿一堆儿,那儿一堆儿,堆满了玉米。
虽然最后我们还是惜败给爸爸,但我们并没有感到气馁,而且我们坚信,明年一定能赢!
地下工作者——花生
天刚蒙蒙亮,便听到了窗外奶奶的呼喊声,这是要催我们去地里摘花生了。揉着惺忪的睡眼,便向玉米地进发了,这时太阳公公还正在睡懒觉呢。
一阵微风将我们推向花生地,看着一片绿一片黄的花生叶,我想这大概就是熟了吧。爷爷刨,我们摘。当爷爷从地下揪出那一群小人儿时,我顿时觉得它们就像是一帮地下工作者,虽然终日不见阳光,但它们个个尽职尽责,颗粒饱满。
太阳终于露面了,我们迎着朝阳,摘着花生,心里装满无限的欢乐。
带刺的铠甲——板栗
我们的家乡是板栗的故乡,不信你瞧瞧,一眼望去漫山遍野全是栗树。
但是今年,这群身穿铠甲的小士兵,好像背井离乡都去了外地,只留下一小部分还留守家园。我和表哥并没有去山上打栗子,而是留在家中为它们脱去坚重的铠甲,看着它们一个个脱壳而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故乡的秋天,是一种忘不掉的美,也许是那份艰辛,也许是那份田野上的快乐。故乡秋天金色的印记,将永远印在我的心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