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格”
王栋生
现在常说的“作文升格”,指的是如何让作文“好看”,能多得些分,目标是比较明确的。而我说的“升格”可能有所不同,主要是指通过作文学习,开阔视野,提升境界,表达自如,以及从写作中获得更多的愉快体验,等等。总之,要能让写作文成为一件值得去做的事。
作文内容一般能体现作者的趣味。一些中学生常常说不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能记住考试排名,常表现出对“学霸”的崇敬。如果高中生一味地忙于考试测验,热衷于虚荣、名利,“格”也就那样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周围的环境、风气不是很好,青少年置身其间,有时无法抵御。但同学们如果能有些辨识能力,多些精神方面的追求,至少可以少些庸俗气。
思考的问题无所谓大小,思考的质量取决于有无见识。核能开发成功后,有人以之为武力威慑,有人担忧其可能造成文明的毁灭,有人则千方百计想将之和平利用,造福人类。同样,对待战争,人们的认识也不同。真正的军人并非嗜杀成性,而是希望止战,保卫和平。李白曾有诗曰“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曹松曾言“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其一)》)。千年之前的有识之士,已经发出这种悲天悯人的呼喊,而很多同学在作文中只会学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不是该对这类问题做些反思呢?
示例一
根据个人的观察和思考,你认为善于学习的人一般有哪些特征?先把想到的直接写出来,再推敲并归纳,根据自己的认识分出主次。
这里需要明确——是“善于学习的人”,而非“善于考试的人”,两者的“格”不同。麻烦恰恰会在这里出现,很多同学误把“善于学习”当作“考试成绩好”,其实,“考试成绩好”的同学不一定“善于学习”,或者说“会学”。我作为教师,虽然也对刻苦努力表示肯定,但并不希望同学们都去盲目仿效,我更注意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兴趣和训练方法。倘若一个人天分不够,基础薄弱,只是以坚毅的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精神固然可嘉,但谈不上“善于学习”。
一组同学回答:“善于学习”的人,爱读书,感悟力强,有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能够在学习中验证方法,尝试新法;对新知识、新发现充满好奇心;不盲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在大多数人忽略的地方发现问题;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学习,有见微知著的能力;有一般人不及的想象力;能根据经验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有时能预见可能的结果,对将要遇到的困难有估计;重视别人的方法和经验,但是更关注教训;重视兴趣的培养,关注新的科研动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思考比较理性,平时有观察、思考的习惯;有推敲语句的习惯,能比较严谨地表达;等等。
但是在另一组,由于学生平时缺乏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意识,他们的回答几乎属于“另一个系统”,他们认为“善于学习”者的特点有:全科优秀,有艺术特长;每节课笔记规范,作业一丝不苟;刻苦认真,“刷题”量大;不懂就问;能发现并推测命题意图;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上的错误;习惯好,自觉查漏补缺;读书多,会写读书笔记;名列前茅但很谦虚……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回答也说得过去,但与前一类相比,“格”好像不同了。很多同学的这类判断和表达,和老师平时的要求有关,和学校的文化环境有关,困在这种“格”里出不去。这可能也是一些同学升入高一级学校后感到茫然的原因之一。
示例二
对于多年前的某次饭局,有人记得聚餐地点,有人记得各式菜肴,有人记得用餐时交流的话题,有人只记得谁谁谁也来过……不仅是聚餐,对于很多活动,人们记住的事物各不相同。
聚餐往往只是形式,不在于吃了什么菜,而在于大家能愉快地相处。如果同学们见面总是谈学习,或是讨论与考试有关的事,会不会很乏味?很多有关中学时代的记忆,显示出人们对生活、教育、生命的不同认识。在学校同窗几年,每个人的发现与收获会有所不同:有人会为在这里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成为“学霸”而欣喜;有人在这里接触到不同的学习方法,成为善于学习的人;有人找到了感兴趣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插下了路标;有人找到了两三个谈得来的同学,结识了终身的“诤友”;等等。
示例三
有三个高三学生相约去看了一场电影。班主任认为,在复习阶段应当争分夺秒,虽然星期日稍微休息一下未尝不可,但是去看电影也太奢侈了。班上同学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大家应该劳逸结合;有人认为高三阶段应当暂时停止一切干扰学习的活动;有人认为那部电影就是给18岁的青少年看的;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几人“相约”去看;有位同学说:“高三以来,只要有好电影,我都会去看,一次也没有错过。”……
这个问题是可以讨论也应当讨论的。如果像班主任所言,高三应当争分夺秒,这样的观点进入作文,格调不会高。如果把所有时间用于机械地复习迎考,那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哪里?
格调,没有办法装饰。但通过思考和比较,能看出高低,能看出一些欠缺,这就能促使我们进行改进。写作,也是改变并提升自己的途径。写着写着,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而言,作文,也是“立人”的生命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