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是人体的重要内分泌腺,位于双肾上方,故此得名。肾上腺呈黄色,左侧肾上腺呈半月形,右侧肾上腺呈三角形。
肾上腺外包被膜,其实质包括皮质和髓质。皮质位于外层,呈黄色,这也是为什么肾上腺呈黄色的原因。髓质位于内部中央,呈棕色。
肾上腺皮质自外向内依次分为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各带区细胞所含酶系不同,所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也有所不同。球状带分泌以醛固酮为主的盐皮质激素,束状带和网状带分泌以皮质醇为主的糖皮质激素以及极少量雄激素,这些激素都属于类固醇激素,且都来源于胆固醇的转化。
上文提到,机体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都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所需的胆固醇绝大部分来自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少部分来自肾上腺皮质细胞中乙酸的转化。胆固醇进入皮质细胞后,以胆固醇酯的形式储存,胆固醇酯在胆固醇酯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游离态的胆固醇,游离态的胆固醇进入线粒体,在胆固醇侧链裂解酶催化下转变成孕烯醇酮,进一步在21-羟化酶及醛固酮合成酶等的催化作用下最终生成醛固酮。
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增加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及钾离子的排泄。
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胞质后,与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激素受体复合物穿过核膜进入核内,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生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如钠通道ENaC,有利于钠离子的重吸收以及水的重吸收,从而增加细胞外液的量和血量等。同时醛固酮可增加钾离子和氢离子的排出。
(1)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调节。
肾素是肾小球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酶。当肾素释放进入血液后,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
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这是一种十肽。血管紧张素Ⅰ在肺和血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降解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它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使小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二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这一系统称为RAAS。
肾的球旁细胞感受血压下降和钠量减少的刺激,分泌肾素增多(这是肾素分泌的肾内机制),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
,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使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强,以此维持水盐代谢的平衡。
肾素的分泌还有神经机制,急性大出血,血压下降,血量减少,可反射性地引起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球旁细胞膜上β受体,可直接刺激肾素释放。
肾素的分泌也存在体液机制,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可刺激球旁细胞释放肾素。
(2)血Na+水平降低和血K+水平升高均可促进醛固酮的分泌
血浆中K+浓度稍超过正常水平或Na+浓度降低时,都将刺激肾上腺皮质使分泌醛固酮的量增加。尤其是血K+对于醛固酮分泌的调节更为显著。当血浆中醛固酮浓度增加后,便促进肾脏对K+的排泄,从而使血K+水平回降。
在生理情况下,下丘脑—垂体系统对醛固酮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如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将显著减少醛固酮的分泌。在发生应激反应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醛固酮的分泌,但它不是醛固酮分泌的主要调节因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