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植物如何接收红光?”这个问题,教师展示资料1:1959年,科学家利用新制成的双波长分光光度计观测到,对黄化玉米幼芽或其蛋白提取液照射红光后测量发现,其在红光区的吸收减少,远红光区的吸收增加;而照射远红光后在红光区的吸收增加,在远红光区的吸收减少。这种吸收差异的光谱变化,可以反复发生多次。学生推测植物体内接收红光的情况。假设1:可能有2种色素a和b,分别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照射红光后,色素a减少,色素b增多, 因而在红光区的吸收减少,在远红光区的吸收增加,照射远红光后则相反。假设2:可能有1 种单一色素,存在2种形式,“休息”状态和“工作”状态,分别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照射红光后,“休息”状态转变成“工作”状态,故在红光区的吸收减少,在远红光区的吸收增加,照射远红光后则相反。
教师由此引出光受体——光敏色素,远红光照射下光敏色素处于“休息”状态,红光照射下会转变成“工作”状态。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光敏色素在种子的哪个部位?通过学习,学生将问题转 换成“种子的哪个部位感受光进而使种子萌发”, 并借鉴胚芽鞘感光部位的实验探索思路,可以依次暴露出目标部位,其余部位用锡箔纸遮住,用光照射,检测种子的萌发率。教师讲述科学家利 用极细的光线照射种子的各部位,发现只有胚轴部位才能感受发芽的刺激。接着引导学生探讨光敏色素在细胞中的定位,出示图1(见封三)。教师补充信息:光敏色素一般在细胞质中以“休 息”状态存在。学生分析图1发现,当红光照射3h 后,光敏色素(绿色)出现在细胞核中,当远红光照射7h后,光敏色素(绿色)从细胞核中消失。因此可以推测,光敏色素经红光照射后,由“休息”状态转变成“工作”状态(由资料1可知),并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中。

光敏色素接收红光后如何促进种子萌发?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植物激素的内容,知道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因此推测,红光通过促进赤霉素的合成促进种子萌发。
教师展示资料2:PIF1是赤霉素合成酶基因的转录抑制因子,存在于细胞核中,已知光敏色素能在体外与PIF1直接结合。学生根据资料2推测红光被光敏色素接收后,可能与PIF1结合,进而抑制PIF1的作用,促进种子萌发,并设计实验证明。学生分析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PIF1,因变量为种子的萌发。因此实验设计如下:选取正常种子、PIF1失活种子和PIF1过表达种子,分别用红光和远红光照射一段时间(5min),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测量种子的萌发情况。预测实验结果:正常种子在红光照射后萌发,远红光照射后不萌发;PIF1失活种子在红光和远红 光照射后均萌发;PIF1过表达种子在红光和远红光照射后均不萌发。
植物种子“看见”光有什么意义?教师展示资料3:树林内的远红光多寡间接反映了林冠层的郁闭情况,如果长时间内都保持较多的远红光, 说明上层遮阴比较严重,物种竞争较为激烈, 有助于避免需光种子在高竞争环境下萌发。
由此可见,植物“看见”光是适应环境的一种体现。学生在黑板上总结红光促进种子萌发的机制(图2),并阐明环境、基因、激素、植物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

学生课前用不同植物种子进行了“光照有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教师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学生发现不同植物种子对光的需求不同,有的种子需要光才能萌发,有的种子有光、无光都能萌发,还有的种子避光才能萌发,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光除了影响种子萌发外,还影响植物的哪些生命活动?教师补充光对植物开花、叶绿体发育和形态建成的影响。
学习知识最终是要解决问题,为生产、生活实践服务。如何应用“光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介绍我国某植物工厂,其核心技术正是通过调节LED光谱为不同植物“量 身定制”光照,进而提高植物的产量、延缓植物的衰老、改善植物的品质,实现无需土壤、零污染、 高效率、周期短、智能化的未来农业生产新模式,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科技自信。此外,其 他环境因素如温度、重力对植物生命活动也有影响,学生通过自行阅读教材了解相关内容。
劣构问题形式新颖、开放,挑战性强,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劣构问题的解决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多样化的观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本文以“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为例,介绍了利用劣构问题开展教学的实践,能够将学生的真实问题进行转化,为学生应用课本知识解决劣构问题提供了示范,解决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通过重构知识, 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深化学生的生命观念,发展其科学思维,对于一线教师具有借鉴意义。
文章来源:杨彩云,郭爱平.【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