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复活(节选)》第二课时
研制人:陆安琪 审核人:孔祥梅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2024-9-24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一、内容导读
所谓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思想活动、情感活动进行描写。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分析人物心理,要掌握小说表现人物心理的常见手法。
1.直接描写法
这是最为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如《陈奂生上城》中的如下片段:“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这样的心理描写就属于直接描写式,它非常恰当地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
2.内心独白法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能够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斗争。例如:“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
可孩子替不了我呀!……”(王愿坚《粮食的故事》)这段文字,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红七给山上的红军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最后,“我”毅然牺牲了儿子,表现了“我”为了革命事业不惜一切代价的大公无私的精神。
3.梦境描写法
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例如:“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一时,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红楼梦》)这一段梦境描写既揭示出了宝玉关心体贴少女,思想叛逆,具有平等思想的性格特征,又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处于下层地位的人任人宰割的黑暗现实。
4.心理剖析法
所谓心理剖析法,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例如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就运用了心理剖析法:“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了玛蒂尔德希望摆脱寒酸、暗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了玛蒂尔德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5.神态显示法
这种描写方法是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例如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从“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到“眼睛窈陷下去”“眼珠间或一轮”,用“画眼睛”的笔法揭示出祥林嫂的内心由悲伤、痛苦到绝望的过程。
6.动作显示法
这种描写方法是通过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施耐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于是连续用了“买”“带”“寻”等几个动词,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7.语言显示法
言为心声,透过人物语言可以窥见人物心理。例如:“(王熙凤)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红楼梦》)这是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在贾母面前说的话,她用“嫡亲的孙女”来夸赞黛玉,既讨好了贾母,又让在座的“三春”姐妹听了受用。
8.环境衬托法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例如鲁迅在《社戏》中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路途中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了人物愉快的心情。
9. 细节法
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素养导航
1.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其作品《复活》的内容。
2.分析小说中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把握主要人物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特点。
3.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复活”的主旨。
三、问题导思
1、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四、素材积累
素材1:托尔斯泰——反省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赌博。但不久,他立即醒悟。他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等同于禽兽,对自己十分不满。他又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列出来,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1、缺乏刚毅力;2、自己欺骗自己;3、有少年轻浮之风4、不谦逊;5、脾气太躁;6、生活太放纵;7、模仿性太强;8、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好像一个霹雳打在他的身上。他决心结束放荡生活,改正不良习惯,于是跟他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一个下级军官,并迈上文学创作之路。
分析:把自己的缺点一一罗列出来,就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不失为一种改变缺点的好方法。只要下定决心,连有那么多缺点的托尔斯泰也能改邪归正,还有什么不能改变呢?这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行为值得我们尊敬。
适用话题:内省、青春、改变
素材2:托尔斯泰和一枚硬币
托尔斯泰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一次,他作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到月台上。这时,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了。”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的搬运工了。托尔斯泰急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你的。”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正巧,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呀!”“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事呀!”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的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 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我得收下。”汽笛再次长鸣,列车缓缓开动,带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托尔斯泰微笑着,目送列车远去,又继续他的旅行了。
托尔斯泰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五、课后导悟:
1.找出人物神态、心理、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形象特征
2. 完成课时作业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复活(节选)》第二课时
研制人:陆安琪 审核人:孔祥梅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作业时长:45分钟
一、巩固导练(10分钟)
1.阅读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选段,思考玛丝洛娃见到了曾经的情人,产生了“利用他弄到些好处的想法”,为什么?
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2.《复活》中这段文字运用哪些手法表现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二、拓展导练(2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穷人树
一
密林深处,阳光从树梢上筛落下来,投下一地斑驳。我已经脱离了同伴,进入一个无人之境。我希望在这与世隔绝的瞬间,听到他的声音,我甚至希望看到他穿着白色长衫的身影、飘着白色胡须的脸庞。
土路一侧,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里出现了一排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四米长吧,高不过30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
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
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我走近那一排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弯下腰,我把我的手掌按在青草附近的泥土里。同行们陆续赶到。大家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鞠躬。青草下面,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二
东翼楼是托尔斯泰最后的住所。我们看到了追求“平民化”的托尔斯泰当年种地的农具,做鞋的工具,还有一些简朴的生活用品。
东翼楼的门前,有一棵小树,单薄瘦弱。据说,当年来寻求托尔斯泰帮助的穷人常常在这棵树下聚集,托尔斯泰写作之暇便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他们寻求自由之路。所以,这棵树被人命名为“穷人树”——当然,此树已非彼树,这棵树是那棵树的后代,不变的只是位置,它的名字仍然是“穷人树”。
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荣誉和财富,曾经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含意,而此时,我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名字的含意就是“穷人树”。
在东翼楼里,我们幸运地听到了托尔斯泰讲课。那是从一个半世纪以前留下的一台留声机里复制下来的。翻译告诉我们,内容都是托尔斯泰晚年勉励孩子的话:快乐生活,学习知识,做有用的人。
三
1910年10月28日清晨,托尔斯泰庄园仍然沉浸在睡梦之中。托尔斯泰蹑手蹑脚下楼,拎上简单的行装,和他的私人医生一起,消失在夜空之中。在火车站,他潦草地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我做了我这个年龄的老人通常做的,我离开了这种世俗的生活,为了在孤独和平静中度过我的有生之日。”
但在逃亡途中他罹患感冒,在11月4日夜里,这棵苍老的“穷人树”又一次振作起来并呻吟道:“农民,农民究竟怎样生活?”
11月7日,比所有人都更明白地看过这个世界的眼睛熄灭了。托尔斯泰最后说的话是,人类所有的哲学只有一句话——爱与和平。
从东翼楼到墓地,直线距离应该有一公里以上。托尔斯泰下葬那天,他生前的同盟者、受惠者、崇拜者、反对者、政府的工作者……从四面八方赶来。以东翼楼门口的“穷人树”为起点,托尔斯泰的遗体由几千人用双手托着,接力传递,送到了墓地。今天我们已无从看到那种朝圣般的场景,但我们的内心依然能够感受到在那一段时空里凝聚的情感。
四
茨威格在描绘托尔斯泰外貌时说:“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因为脸的平庸,就突显出眼睛,高尔基的描写最为经典:“托尔斯泰这双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凡是从这双眼睛面前经过的一切、哪怕极其微小的事物,还有假象,无不为其洞悉。它们像X光一样透视着社会和人间的奥秘,就是这双眼睛日积月累的观察,建筑了《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正因为拥有这双眼睛,所以托尔斯泰能够拥有常人不能拥有的东西,那就是对于人的意义、人的生活、人的尊严的理解,还有社会的诸多问题,关于等级的形成,亲情、爱情、伦理道德等等——正是因为他拥有深邃的思想,所以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他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五
站在托尔斯泰庄园门口不足百米的“小街”上,打量庄园内外,我突然想,俄罗斯人真是太缺乏商业头脑了,像托尔斯泰这样重量级大作家的故居,是几近天赐的旅游资源。如果——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推论——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为一个旅游重镇,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他们居然就让它荒废着,依然只是一个古老破旧的村庄。
听了我的想法,翻译沉思了一会儿对我们说,俄罗斯人的理念是尽可能地保持名胜古迹的生态。如果不是政府严格控制,各国人,尤其是中国人,早就在这里投资了。
哦,我说。我只说了一个字,就不再说话了。因为,我所想到的,正是托尔斯泰当年极力逃离的。我为我一刹那的念头感到惭愧。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