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
《复活(节选)》第三课时
研制人:陆安琪 审核人:孔祥梅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2024-9-25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一、任务情境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数见不鲜。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二、素养导航
1.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以及其作品《复活》的内容。
2.分析小说中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把握主要人物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特点。
3.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复活”的主旨。
三、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堕落与忏悔——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托尔斯泰为我们成功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通过身体力行使灵魂得到救赎的主人公形象,塑造了玛丝洛娃这一被侮辱、被侵害、走入歧途的形象。他们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玛丝洛娃被诬陷为杀人犯,引起了聂赫留朵夫心灵中善良的一面开始复活。学习时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
(1)请结合文本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玛丝洛娃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探究二:精雕细刻,描绘形象——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任务导引]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为什么在世界文坛的历史上具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为什么一百多年过去了,他的小说仍发人深省?这和他成熟的表达技巧是分不开的。学习时要注意赏析文中的表达技巧。
[任务设计]
(3)文中对玛丝洛娃的神态描写非常到位,请选择几处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玛丝洛娃认出聂赫留朵夫后有何表现?请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这一内心独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探究三:精神与道德的复活——探究小说的主旨
[任务导引]
本文主人聂赫留朵夫在面对一个失去价值规范的荒诞世界时,并未纵情堕落,而是进行了艰难的自我救赎,并对这个荒诞世界进行批判、重新审视,最终获得新生。在学习时,要通过对《复活》的解剖,通过对当时的社会现象的描述,以及主人公心灵复活的复杂过程,体会其中蕴藏的人性的光辉,进而把握小说的主旨。
[任务设计]
(6)课文的题目为《复活》,有何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素材积累
素材1:托尔斯泰——反省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赌博。但不久,他立即醒悟。他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等同于禽兽,对自己十分不满。他又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列出来,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1、缺乏刚毅力;2、自己欺骗自己;3、有少年轻浮之风4、不谦逊;5、脾气太躁;6、生活太放纵;7、模仿性太强;8、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好像一个霹雳打在他的身上。他决心结束放荡生活,改正不良习惯,于是跟他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一个下级军官,并迈上文学创作之路。
分析:把自己的缺点一一罗列出来,就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不失为一种改变缺点的好方法。只要下定决心,连有那么多缺点的托尔斯泰也能改邪归正,还有什么不能改变呢?这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行为值得我们尊敬。
适用话题:内省、青春、改变
素材2:托尔斯泰和一枚硬币
托尔斯泰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一次,他作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到月台上。这时,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了。”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的搬运工了。托尔斯泰急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你的。”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正巧,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呀!”“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事呀!”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的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 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我得收下。”汽笛再次长鸣,列车缓缓开动,带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托尔斯泰微笑着,目送列车远去,又继续他的旅行了。
托尔斯泰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五、课后导悟:
1.找出人物神态、心理、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形象特征
2. 完成课时作业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学科作业
《复活(节选)》第三课时
研制人:陆安琪 审核人:孔祥梅
班级 姓名 学号 作业时长:40分钟
一、巩固导练(2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状况。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素,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是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深入人心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摘编自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材料二:
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但书中“精怪魑魅俱通人情”“神仙鬼怪皆晓人性”,所以虽然表象是“怪”“神”,实质仍是“人”。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
首先,早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中就描写了一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它有变幻莫测、能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可与天齐寿,这些全都具有后来孙悟空的特点;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描写的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不更是有孙悟空的影子?宋代《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法师座下的护法猴行者,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前身。以上种种显示: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的。
其次,作者有意让孙悟空处在一个世俗态层面,阐发世俗社会的一个生活哲理:要获得成功需走正道,历经磨难,而且要有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斗志。孙悟空历经艰苦,也正因此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而是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群众集体意识中的人生哲理。再次,孙悟空性格中最鲜明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有个性、追求自由。从这两个方面论述这一形象还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审美价值取向:个性、自由。举一处例子:对那个专门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耍性子”的紧箍儿,孙悟空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孙悟空奋斗一生,都是为了获得人生的最大自由,而“斗战圣佛”的成果也是“来去任自由,也无恐怖也无愁”。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以及在追求过程中体现出的优良品质、英雄特征无一不是人民群众集体意识中所向往的,从而鲜明地打上了人民性的烙印了。
(摘编自《解读孙悟空形象的人民性》)
材料三:
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为什么会如此呢?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且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不少劳动歌谣,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不可缺少的东西。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与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相较,不仅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些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
(摘编自《民间文学》)
1.根据材料,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困扰人们许多年的“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直到托尔斯泰情感“传达说”的出现才形成了一致看法。
B.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成功地将情感传递给读者,这与他提出的“传达说”密切相关。
C.材料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身上所蕴含的人民性,其实也就是托尔斯泰“传达说”的具体体现。
D.从材料三看,民间文学由于不是文人创作,对照托尔斯泰“传达说”,它完全是个例外,民间文学的宗旨是为生活服务。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职业美学家、学院理论家及批评家只从自身学科角度出发,因此没有揭示出艺术的本质问题。
B.《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能够成为经典,根源在于通过情感溢出故事本身,从而成功地实现了对类型化的超越。
C.孙悟空的精神母题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功,不光要走正道,还要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志。
D.孙悟空性格中有追求自由的特点,体现了明代人民乃至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人民性”观点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名著的作家。
B.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中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
C.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