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练习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4-09-19
 

江苏省仪征中学高语文假期练习 2024.09.17.

班级           姓名           学号         作业时长: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这样认识中医整体观:人体各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人受环境影响。但这种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是很不全面、也不深刻的,中医整体观主要应包括时间整体观、空间整体观和时空整体观三重内涵。

中医整体观的“时间整体观”以五运六气为核心内容,用阴阳五行等推演模式将年、月、日、时与道、运、气等相结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将各种时间概念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哲学对“天”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对“天时”的重视。《黄帝内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可见,“四时阴阳”“五运阴阳”是《黄帝内经》“天地之道”的重要内涵,故云“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而将顺应四时五运称为“谨奉天道”。事实上,《黄帝内经》几乎处处体现了“以时为道”的基本思想,如认为“因时之序”才能“生气通天”,认为“四气调神”即顺应四时之序而调摄是养生之要务。对于脏腑,《黄帝内经》强调“脏气法时”之论;对于发病,《黄帝内经》有“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之说;对于治法,《黄帝内经》要求“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在中医的其他经典中,也有同样的论述。如《伤寒论》中认为三阳三阴即“六经”的时序、传变以及辨证施治等,都与时间不可分割。

空间整体观在中医学上可以分为人一体观、人境一体观两大类。人一体观包括身一体观、身心一体观、身心灵一体观。《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即在形态结构上,中医学认为人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生命活动。可见,就人之“形”而言,中医持“身一体观”。人境一体观中的“境”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人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环境的优劣或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时空整体观即把物之存在与时间、空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表面看来,似乎中医西医都有“时空整体观”,只不过中医更重视时间、西医更重视空间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从医学哲学而言,中医对整体观的认识,是从时间整体、空间整体、时空整体三个维度来看待的;西医则限于空间整体的狭隘之见,而缺乏时间整体观。中医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开不同的处方,西医则不论何时得何病,处方一般不会变。

(摘编自程雅君《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材料二:

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

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另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法,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

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源于“气”的凝聚或消散。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人生有三宝:精、气、神是也。采用了道家的这些概念,中医气功学更把精气神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指导练功。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所吸收。道家非常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要人的思想安静、清闲、少欲,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再次,是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为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道士们的炼丹术对中医药养生的发展丰富做了很大贡献。尤其是道家创立的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贡献巨大。由此可见,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有人认为是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儒家文化主要特征是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对养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儒家注意心理调整。《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医学养生文化中这些思想也很明显,《黄帝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养性延命录》云:“能中和者必久寿。”第二,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并把这种养性观融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

(摘编自申诚《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帝内经》将顺应“四时五运”称为“谨奉天道”,“四时五运”体现了《黄帝内经》“以时为道”的基本思想,是《黄帝内经》“天地之道”的重要内涵。

B.西医学经典认为,顺应四时之序而调摄是养生之要务,它有“脏气法时”之论,有“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之说等。

C.身一体观、身心一体观、身心灵一体观、人境一体观均与人的身体健康有关,它们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D.《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中的精气理论以及思辨法,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人体各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并受到环境影响,包括时间、空间和时空三种中医整体观。

B.道家通过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其精、气、神等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

C.道家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的贡献很大,所以有人说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D.儒家文化中的求善、养性长寿、注意心理调整等思想,在我国中医学的养生文化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医整体观”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四时阴阳乃万物之本。

B.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C.通过经络系统将各器官联成整体。

D.限于空间整体而又缺乏时间整体。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中医时间整体观”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李舫

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智者翩然相遇。时间,不详;地点,不详;观众,不详。但是,他们短暂的对话,却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传世佳话。

其中一位,温而厉,恭而安,儒雅敦厚,威而不猛。另一位,年略长,耳垂肩,深藏若虚,含而不露。这也许是他们的第二次会面,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后两千五百余年的岁月中,我们将渐渐知晓这场对话对于世界历史、对于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

他们,一个是孔子,一个是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孔子是两千五百年来儒家的始祖,老子是两千五百年来道学的滥觞。这一天,年幼些的孔子将去向年长的老子求教。

贵族世家的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尽管他被后世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但身世并不光彩,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孔子生而七漏,首上圩顶,所以他的母亲为他取名曰丘。与孔子相比,平民出身的老子身世颇为含混,除弥漫坊间的奇闻逸趣外,只知道他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某一日,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从此一去不复返。

孔子对老子一向有着极大的好奇。我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场景——两位孤独的智者踽踽独行,他们的神情疲倦而诡谲,赫然卓立,没人理解他们的激奋,更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和愁苦。

孔子的弟子曾点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颇得孔子的赞许。这是一幅春秋末期世态人情的风俗画,生命的充实和欢乐盎然风中。阳光明媚,春意欢愉,人们沐浴、歌唱、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我们似乎从中感受到了春的和煦,歌的嘹亮,诗的馥郁。

老子也徘徊在这春末的暖阳中,他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象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在他的耳边,是呼喊声、应诺声、斥责声,世事喧嚣纷扰,世人兴高采烈,就像要参加盛大宴席,又如春日登台揽胜,媸妍良善邪恶美丽狰狞,又有什么分别,谁又能够分辨?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在茫茫人海中,老子反复抒写自己独异于人的孤独与惆怅,在小我大众之间种种难以融合的差异中,老子在反思、在犹豫、在踟蹰、在审视众生、在拷问自己。这孤独和惆怅曾吸引过年幼的孔子,而这一次,他想问的是,孤独和惆怅背后的机杼。

历史的天空,就在这一刻定格。

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是春秋时代的春与秋。两千五百年前的这一刻,他们终于相遇。

老子直言不讳。他认为孔子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其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他建议孔子,抛弃他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孔子、对于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

这次问礼对于孔子,是晴天霹雳,更是醍醐灌顶。

老子与孔子性格迥异。老子致虚守静、知雄守雌,孔子信而好古、直道而行。然而,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作为摄相事的鲁国大司寇,两者自然都有辅教天子行政的职责,救亡图存的使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春秋左氏传》评价,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翻开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不难看到其中充斥血污和战乱。诸侯割据,礼教崩殖,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坠落,世袭、世卿、世禄的礼乐制度渐次瓦解,各国诸侯假仁义之名竞相争霸,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值此之时,老子的避世、孔子的救世,不可谓不哀不恸也。

老子之高标自持、之高蹈轻扬,确是世俗之人、尘俗之世难以想象,更难以理解。老子研究道德学问,只求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于世。

当然,同样作为一代宗师,孔子也不会因为一次谈话而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志向。与其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吧。孔子依然故我,宵衣旰食,席不暇暖,赶起牛车,带领他的弟子出发了。他们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纵使困难重重,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春秋时代怎样的一幅画卷?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两千五百年前漆黑的长夜里,两位仰望星空的智者,刚刚结束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对话,旋即坚定地奔向各自未来——一个怀抱至智的讥诮,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个满腹至善的温良,惶惶不可终日,累累若丧家之狗。在那个风起云涌、命如草芥的时代,他们孜孜矻矻,奔突以求,终于用冷峻包藏了宽柔,从渺小拓展着宏阔,由卑微抵达至伟岸,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秉烛探幽,才有了中国文化的纵横捭阖、博大精深。

老子与孔子的这一次会面,尽管短暂,却完满地完成了中国文化内部的第一次碰撞、升华。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和老子相遇的时间、地点等均不详,两人会面的场景颇具神秘感,给后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

B.文章提到孔子的身世并不光彩,老子的身世含混,是为了表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成才不易。

C.同样沐浴在春末的暖阳中,孔子和老子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是因为两人性情有别,思想理念不同。

D.这次会面后,孔子并没有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和志向,而选择周游列国,继续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用齐整的短句勾勒孔子与老子的神貌,将两人并举,表明二者在这场历史对话中同等重要。

B.文章引用《史记》关于孔子问礼的记载,使作者对这次会面的想象有了历史依据,增强了真实感和文化底蕴。

C.“这是春秋时代怎样的一幅画卷?”这一问句饱含深情,一改前文冷静的叙写,引出后文对两位智者热情的赞美。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回望了两位思想巨人的这场对话,视野宏阔,富于思辨。

8.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