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考伯主义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4-09-19
 

乐天知命,无问东西

——“米考伯先生”形象短评

西方经典的“米考伯主义”——“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如果从东方文化古老的智慧“乐天知命,敦行仁道”的角度来剖析,这难道不是从中华民族思想方面揭示了“米考伯主义”的实质?岂不知《易经·系辞上》早就有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安于所处之境,而敦行仁道,故能泛爱天下。”米考伯先生虽然生活在一个英国最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面对不平等、贫困和剥削的黑暗社会,尽管自己努力工作,但仍入不敷。米考伯顺应天意,“乐天知命”,却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财务,从而加剧生活贫困。乐天知命,活在当下,是米考伯的人生态度。米考伯衣着破旧却将自己尽量打扮得很绅士,连说话的语调都带着贵族屈尊俯就的口气,装出一副文雅气派的样子。每当渡过了眼下的“催债风波”,米考伯就像定时开启了情绪输出的阀门,将焦虑统统倾泻,开始了如梦般的“快乐生活”。与其说是“乐天知命”,不如说是“乐天认命”。这是一种债多不愁的人生态度。上一秒的可悲现实立马被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下一秒就立马恢复了高贵的架势,挺直的腰板,嘴里哼着的欢快的曲子,让人怎么也想不到米考伯是一个刚刚被债主骂得伤心欲绝之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的豁达,也许正和米考伯及时享乐的淡然态度达成共鸣。不困于心,不乱于情,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乐天态度固然好,它是一个人具有强大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的体现,在这样贫富悬殊的社会,必然会有许多像米考伯这样的穷人存在。可相比于这个时代下一些十足的悲观主义者,他们怨人忧天,夜以继日地哭诉,放弃了求生的欲望,甘愿做一个在社会底层永远无法翻身的咸鱼,让自己的生活只有泪水,完全丧失了生活的积极性,也增添了社会戾气。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米考伯却能在巨大债款的压力下说出“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并且还计划着给房子做装修。米考伯的“乐天知命”,让他选择在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下放自己一马,兴致满满的过好自己眼下的小日子。面对被讨债时的绝望自杀,到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其思想的深刻性就在于顷刻间对人自身珍惜当下的把握。而这样风吹云动心不动的通达乐观,何尝不是一种宝贵的人生智慧?敦行仁道,泛爱天下,是米考伯的人生理想。狄更斯说:“应该提倡克己自制和乐天知足的习惯,教导人开扩仁爱的领域。”米考伯一生都在“敦行仁道”,常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当大卫失去双亲成为了孤儿,生活的困难和失去亲人的双重痛苦让他感到无比沮丧,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是,米考伯的“敦行仁道”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使大卫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决不要把今日可办之事拖至明日。拖宕乃窃汝光阴之贼尔。抓住这贼呀!”米考伯先生的格言也让大卫明白,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乐天知命,故不忧”,保持乐观和坚定,并且珍惜光阴,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宕”。米考伯要大卫记住他的至理名言:“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克令一便士,他就高兴;如果花二十镑一克令,他就苦恼。”东方圣人孔子,也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卫正是在米考伯的人生箴言启迪下,“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走出人生种种困境,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惩恶扬善,泛爱天下。米考伯担任希普的秘书,为惩治阳奉阴违“卖主求荣”的希普,揭发了他陷害威克菲尔并导致贝西小姐破产的种种罪行。希普因此伏法,被判终身监禁。这种“泛爱天下”的正义壮举,最终也成就了大卫与灵魂伴侣爱格妮丝的美满婚姻,同时,米考伯也从贝西姨婆处获得一笔酬金,到澳大利亚发展的机会,走上了发财致富的路。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乐天知命,无问东西,信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