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怎样看待化学中的各种“规范”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4-03-08
 

怎样看待化学中的各种“规范”

在高三应考过程中,我们多给学生强调“规范”二字,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规范,有答题规范,有实验仪器操作规范,要回答问题的表述规范………

     规范到底是从哪来的?为什么要遵循这样的规范?是不是一定要遵循这样的规范?如果不遵循就错了呢?对错就只由“规范”来决定吗?

      化学学科从经验到成为一门科学,这里面无不凝聚着化学家们的智慧结晶以及历史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1、规范来源于实践

      化学家们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面对未知的风险,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这里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一切针对实验安全的习惯、经验都必须形成规范,已备后人遵循。比如在吸收气体时要考虑防倒吸。闻味道时用“扇闻法”。稀释浓硫酸必须酸入水。为了实验方便、高效,我们在搭装置时,要秉持着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原则。使用球形干燥管时要大口进小口出。在收集气体时要关注气体的密度。到达滴定终点附近时要将一滴变为半滴,有利于实验结果的准确……

2、规范来源于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清华大学朱文涛老师上课时的比喻来讲,化学中的各种习惯就是约定俗成的,就是当年科学家们坐在一起开了一个会定下来的。这里面有没有道理可讲,只是为了科学家们交流时方便。如如何标记元素的化合价?如定义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势为零。比如公式中各种符号的意义,比如规定放热反应的焓变为负,吸热反应的焓变为正。比如再有机化学反应机里弯箭头表示电子进攻的方向……

3、规范来源于原理的揭示

    在写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要用可逆符号等。

     以上这些规范学习化学的人都必须遵循。否则无法与主流化学界交流,然而有的习惯总感觉有点吹毛求疵。

      例子一:偶然间在一个教师群中看到有一位老师询问:在书写配位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需不需要打中括号?我与大多数老师的意见一样:遵循课本,要打中括号。但是这个问题细想之下,总觉得有一点吹毛求疵。带着这样的疑问翻阅了大学无机化学课本,发现有的配合也没有打中括号。我们在中学教给学生必须打中括号那是要与课本保持一致。

       例子二:在电子排布图的书写过程中,有老师询问:到底写方框还是圆圈?到底将能级符号现在方框和圆圈的上方还是下方?这种“到底怎么怎么样”的表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答疑中,问的人更多。比如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单质,要不要打沉淀符号?这个反应如果在溶液中发生就是产生淡黄色沉淀,确实要的沉淀符号。当硫化氢与二氧化硫以气体的形式反应时仍然是有淡黄色固体产生。那么打还是不打呢?你就是要取决于反应的条件,所以不必纠结。如果过分纠结也会使的学生认为化学真的是一门玄学。我们大可以教给学生面对这种区别时应该保持接受、认同的态度。

反思

      这些困惑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编教辅的人,把学生和教师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也由于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所以作为化学老师我们还是应该,在问题的思维与本质上进行思考,对于这种吹毛求疵的问题,不与理会。省的给自己与学生添加更多的烦恼与不确定性。在目前的高考试题中特别是开放性问题中,教师总是喜欢给学生总结一系列模板让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这样的行为也是无奈之举,为了迎合最可靠的高考答案,那么无形中也就扼杀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