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解构与建构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3-12-11
 

      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解构与建构

                 吴蔚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提倡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复兴的当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重要的国家教育战略,这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学校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影响传统文化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也指出了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01年版、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03年版、2017年版均将弘扬民族音乐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最新印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明确提出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培养的总目标之一,并在音乐学科的分学段目标和教学任务内容中明确了具体要求,这无疑对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要求,已成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图片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解构



中国传统音乐指的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四大类,而其中民间音乐又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等六大类”。研究中小学音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构成,离不开对传统音乐的学科特性、普通中小学课程传承的内容、教材教学的需求、传承路径及方式等几个角度的思考。


《意见》中明确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落实到普通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教育领域,涉及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精神、哲理基础、美学意蕴、思维特性、本体特征等内容的传承。在教学的具体内容上,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传统音乐类型主要为民间音乐和文人音乐,尤其以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等民间音乐为主。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作品的类型、体裁形式、风格特征、演唱演奏特点等显性的内容,还应传递其蕴含的人文情感、价值观念、精神追求、文化传统等隐性的知识。在教学实施路径上,《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融入音乐课程教学中,围绕着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欣(鉴)赏”“表现”“创造”“联系”等艺术教学实践活动,设置具体的学习内容开展教学,根据不同学段的学习任务培育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亲近感、理解力、认知力,树立文化自信。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音乐教师除了应具备基础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要具备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本体性素养,如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意素养、知识技能素养、思维方法素养等,提升驾驭教材作品的赏析、表现、编创能力,才能够顺利推进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活动。


尽管当前的教育形势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提出了基本要求,但是当前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发展水平仍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整体步伐。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2012年笔者就基础音乐教师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问题,对福建省157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调研,在谈及对教材中所要求的民歌、京剧、曲艺等传统音乐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认知等各方面的要求时,认为自身知识结构存在欠缺的音乐教师占比50%以上,认为教授中国传统音乐有困难的音乐教师约占比71%。2022年9月,笔者再度对福建省144位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调研,调查数据显示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水平较2012年有所改观,但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水平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能够准确范唱教材中各地民歌的教师仅为57人,约占比40%;能够范唱、表演教材中的京剧作品并进行讲解的仅为47人,约占比33%;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音乐编创能力的教师为53人,约占比37%;认为自身教学存在困难的教师为69人,约占比48%。


普通学校实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的素养和能力水平。中国传统音乐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学科特性和知识技能体系。无论是音乐新课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理念的落实、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课程教材内容的教学、课例的施教,都有赖于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扎实的传统音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承担和推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传统文化的学校传承需要,研究音乐教师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的要素构成,才能为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师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能力提供重要的参照系,对职前及职后音乐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发挥有益的参考作用。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建构



当前,“核心素养”是教育学界的热门词汇。其中,“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涵盖了人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核心能力”。戴维·麦克利兰曾提出“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理论,指出成功者需要具备的六种素养,即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并且根据可视程度将六种素养做出外显与内隐的区分。本文基于“素养”一词的内涵与“冰山模型”理论,结合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体系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等维度,构建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结构模型。


本文将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界定为:为满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思想、观念、情意及有关的学科本体性素养。具体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具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教育自觉;第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特性、美感追求与哲学观念;第三,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知思维方法与相关文化艺术素养。


图片

图1  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要素结构模型


在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结构中,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价值,提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从而产生教育自觉属于素养结构的深层,即内隐层,它内化于教师精神深处,较难直接观测到且无法通过简单培训获得;对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知思维方法与相关文化艺术素养的掌握,属于素养结构的外显层,较容易观察并通过培养获得;而对中国传统音乐内在特性、美感追求、哲学观念等内在精神的认知处于素养结构的中间层,介于其他两层素养结构的中间,能够通过具体情境下的学习积累得到发展。这三个不同层面的素养要素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筑起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本体性素养,为教师下一步进行教育教学奠定必要的学科素养基础。


图片



三、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要素解析



本文建构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结构模型的三个层面分别由不同的要素内容组成。


(一)具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教育自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培养青少年的传统音乐文化自信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品格素养,这是进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前提。具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教育自觉,既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发展的先导和动力,也是素养培养的归属。


1.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认知


看待音乐的“价值观”,指的是从社会共同体的个人、集团主体的需要角度,或从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个人、集团主体的需要角度出发,去考察和评价音乐文化事项的一种观念。中国传统音乐具有审美、娱乐、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认识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时代意义,因此从育人的角度建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观认知,是构建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结构的重要基础。


第一,审美教育价值。中国传统音乐具有独特的美感追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因其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方言语调等因素差异,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形式各有不同,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丰富的美感系统,这也是中国当代创作音乐发展的根基和源泉。体验传统音乐独特的美,理解、把握不同种类的传统音乐艺术形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要素,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文化传承价值。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凝聚着中国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人群的风气习俗、精神追求及性格气象。例如,中国传统音乐中传递的“中和之美”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合和”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能够打开学生认识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一个感性体验和文化认知的路径。


第三,道德教育价值。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人格教育的一种感性教育途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渗透着中国人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追求,通过浸润性的情感教育,以感性的语言给予学生深层次的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也是音乐课中蕴藏着的思政教育元素和价值所在。


第四,心灵滋养价值。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加重,人们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和日韩流行文化的冲击,导致出现精神迷茫、心灵空洞等危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强调音乐与个体内在精神的对应,具有关怀人的心灵的精神力量。在青少年时期就播种下优秀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种子,不仅能让学生在精神价值领域找到传统文化之根,与中国几千年文明产生连接,更能使个体的精神深处得到疗愈,心灵得到滋养,这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文化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


2.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同


所谓文化认同,就是指“人们对于某种相对稳定的文化模式的归属感。它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艺术认同等,其特性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加牢固”。它不仅包括个体在情感上建立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积极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卷入情况等。这种卷入包含的是“信念、态度和行为”。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仅能够让个体建立起对自己家乡、民族的文化身份的归属感,更能够让人们对音乐背后传递的传统价值观产生认同。基于这样一种深层次的理解认同,个体就会产生对中国传统音乐形式样态、行为方式、表达方式的接纳与认同,为下一步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奠定心理基础。


3.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在对自身文化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对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当个体具备了这样的自信后,在面对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以及国内外流行音乐带来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时,才不容易迷失方向。正如音乐学者沈洽所言:“只有充分了解这原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大千世界中的各种音乐文化,才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属文化的音乐对自己民族意志的凝聚、民族精神的提升,以及对人类世界的特殊意义;同样,只有当自己清醒地意识到,并让别人也意识到我们所属文化之音乐对于这个世界所具有或可能具有的独特魅力时,我们自己才能活得自信,才能真正做到自尊、自爱,并同时受别人的尊重。”


4.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自觉


当具备中国传统音乐价值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后,就能比较容易且自然地激发出音乐教师对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觉精神。如果说音乐教师对中国传统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强调的是懂不懂、能不能的话,那么具备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自觉”更强调的是一种专业的态度,即心理学常谈到的自发促进后续教育行为的“动机”。同时,也是音乐教师在对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追求教学工作质量水平与教学境界的自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


(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特性、美感追求与哲学观念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一书中指出:“学科知识既包括某一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和原理等显性的客观事实,同时又包括某一学科的基本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等隐形的知识。”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精神既是音乐教师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本质特点、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础要求,也是通过音乐文化现象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内核,形成传统音乐文化内隐素养的必由之路。


1.明晰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在特性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整体性与区域性并存的特点。“整体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中国自古以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传统,还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之间的密切共生关系,以及与伦理、美学、社会生活难以分离的历史现实。与此同时,中国传统音乐还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除了深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客观原因外,还深受语言的影响,如区域方言的发声、腔调、咬字吐字、音色及区域的音乐文化心理等,都会影响地方民歌、戏曲、曲艺乃至器乐曲的音调、韵味、色彩和风格,因此自古就存在秦声、燕歌、越唱、楚调、蜀音等地区性音乐风格的概念。其次,中国传统音乐在产生和流传过程中还形成了稳定性与变异性共存的特性。在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及音乐创作思维特性影响下,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戏曲曲牌、民歌及器乐曲中的母体等高度凝练稳定的形式,但受“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的影响,这些形式在流传过程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的不同及阶层、流派审美追求与情感表达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变异。


2.领悟中国传统音乐的美感追求


“和”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当中处于首要的地位,“中和之美”也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它首先指的是一种温柔、敦厚型的特定艺术风格,其典型的表述是“乐而不淫,哀而不怨”,表现为音乐形式的有度有节,讲究分寸、恰到好处,强调的是“含蓄”。其次,“中和之美”还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和谐观,体现在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音乐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关系,以及音乐形式要素之间、音乐技艺与艺术要素之间的关系中,概括起来就是追求“天人之和”“乐与人和”“音声之和”等。此外,意象之美、气韵生动之美、淡泊宁静之美等审美范畴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感追求,在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同的烙印。


3.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观念


儒家和道家的音乐思想产生于先秦,影响后世长达两千多年,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思想之根。儒家音乐思想提倡“和”,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其重视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强调音乐的政治、教化作用,提倡以礼制乐、礼乐治国,发展出了系统的礼乐思想,让“真”“美”服从于“善”,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美学思想。道家以老子、庄子的思想为代表,认为“无”是万物根本,也就是“道”。理想的、合于道的音乐即无声之乐—所谓“大音希声”或“至乐”。道家重真、重自然,发展出自然乐论,其重意轻声、以乐自娱、以乐养生的音乐思想成为儒家音乐思想的有益补充。


(三)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知思维方法与相关文化艺术素养


音乐教师必须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认知思维方法与相关文化艺术素养。这些位于素养结构的外显层,是音乐教师进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必要条件。


1.基本知识


即掌握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史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别、体裁、乐器、乐种、音乐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三大音乐体系及其支脉的概况,代表性乐种、曲目和音乐特点;掌握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征,了解部分代表性音乐体裁、形式、乐种的演唱和部分特色乐器演奏的基本特点,以及音乐文化观念、音乐传统、音乐形成与发展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中国传统乐学、结构学、乐谱学等);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感情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特点有一定的认知。


2.基本技能


音乐活动包含欣赏、表演和创作三个不同的层次。要进行相应的审美活动,就需要具备欣赏体验、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等三种不同层次的技能。作为从事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音乐教师也应当具备以上基本技能和能力。具体包括:第一,中国传统音乐的听赏辨识能力。是指教师对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代表性作品的听辨、赏析能力,即通过捕捉歌声或乐声中的音响信息,能够快速辨别作品的民族、体裁、形式、地域等相关属性,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鉴别与欣赏音乐作品。第二,中国传统音乐演唱、演奏、表演的能力。是指具备一定程度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唱、演奏,以及民族歌舞、戏曲、曲艺等综合性艺术的表演能力。第三,中国传统音乐的编创能力。是指具备依托一些古诗词、旋律进行编配的能力,能够通过依曲填词、以诗从乐等方式创作音乐。


3.认知思维方法


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了“文化中的音乐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强调“观念—行为—声音”的三维模式,认为音乐是由构成其文化的人们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形成的人类行为过程的结果,音乐是人们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要研究音乐就要研究人类的行为,将音乐置于其产生的整体活动中,以及所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考察、描述和分析。音乐教师若想深入透彻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可以借鉴梅里亚姆的这一方法论,用“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从人类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视角来理解和分析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及特点,以及历史人文内涵,将传统音乐与其依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有序、全面的理解,以主体观、时空观、质量观、价值观等方法论观点全面深入地理解音乐本体。不仅了解其从何而来,还得关注其往哪去,即关注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发展状况,融入音乐接受者对当代生活的现实感受与生命感悟。


例如,音乐教师可以从接触家乡的民歌、器乐、戏曲开始,通过演唱、演奏、表演等方式参与这些传统音乐文化生活,不仅感知其显性的音响信息,还要理解其与当地民俗礼仪、文化信仰、生活习俗之间的关系,理解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价值观和情感诉求。在此基础上,还需关注其当前的生存状态,与当前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能否通过创造性的发展延续并焕发其生命力,实现文化的传承。


4.相关文化艺术素养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之有着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联系。我国的传统文化具备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若想更深入、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还需要具备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以及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相关文化素养。


图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