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远古时期开始农业就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拥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把课堂搬进田园,让学生们体验农耕的辛苦,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来一场亲近自然、感受农民匠心精神的劳动之旅吧!
10月25日下午仪征中学学生会开展了一次“田间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会的成员们来到校园附近的劳动实践基地,与劳动指导老师们热情交流,辨认作物、帮忙浇水、一同采摘丰收的果实……同学们在田间挥洒劳动的汗水,体验了真实的劳动情境,在思想上、品格上也得到了长久深远的滋养。
活动是真实、适切的融合契机,把握这一契机的关键在于对活动进行“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化设计。为此,学校“田间课堂”的设计力求将劳动实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首先是劳动技术与知识学习的融合。在芹菜、辣椒等农作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中,分阶段通过资料收集、农技员讲授、长辈经验等形式,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好“自然笔记”,学会计算产量。其次是劳动实践和德性教育的融合。课程将劳动品质和坚毅、耐挫、生态保护、珍惜粮食等德育目标一起作为育人目标,并在实践中凸显、在评价中反映。
以下是参加活动后一些同学的劳动感悟:
伴着泥土的清芳,我随团委老师们来到了田间,看到已经在田垄上做着准备工作的劳动指导教师们,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上前去帮忙。在叮嘱完注意事项后,我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浇水。这项劳动看起来十分容易,实际上并非如此。控制浇水的量并非易事:少了则浇不透,多了则会导致烂根。仅仅只是尝试浇透一小片地便需要我们几位男生轮番上阵。
这一堂田间劳动课不仅仅让我体验了农耕劳作,也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理论知识有化为实用工具的可能。期待有一天我能利用物理和计算机知识制造出可以自动监测控制水量的水枪。
高一2班 赵毅
今天我们在劳动实践基地的学习内容是种芹菜。从学习认识芹菜的种子和植株,到学着指导老师的样子提起铲子挖坑,将芹菜苗塞入其中并用土块将它立住,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都让我感觉到细心与耐心的重要性。田埂上我们弯曲着脊背,蹲下身体劳作,与土地的亲密接触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亲切,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是乡土性的,我们与土地分不开。离开田地,那句耳熟能详的话“劳动最光荣”又响在耳畔,为今天沾满泥土的双手们鼓掌致敬!
高一3班 杨思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金秋十月,秋风送凉,我们抓紧这大好耕种时节,去田野体验稼穑的快乐。劳动指导教师们明亮的笑容和不厌其烦的教导让人记忆深刻。只有亲自动手,方知耕种并不像在旁观察的那样容易。就拿给芹菜移苗来说,并不是用小锹一挖、一放、一埋就行,而是自有学问:找一块大小合适秧苗生长的土地,挖一个深度适合的小洞,再把秧苗轻轻放进去,轻掩上碎土,切忌埋得特别实。整个劳动过程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
经此一行,我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劳动之花在每一个人心中绽放,终于懂得了那一句“田野里的丰收,是汗水浇灌出的上等彩绸”,也悟得了我辈须正心诚意,于奋斗中修得人生至臻的道理!
高一9班 靳心怡
蜿蜒的泥土小路引领我们走到劳动实践基地。在指导老师的教导下,我们精神抖擞地下场劳动,虽然动作笨拙,不小心“误伤”了一些幼苗,但最终稚嫩菜苗扎根在湿润的土地上,绿油油,整整齐齐。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静待下次丰收的采摘。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何为“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只有珍惜粮食,才能对得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勤。
高一16班 李东杰
将更多自然知识、学科知识融入到劳动课程中,将农耕教育课程变为了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式。这是一种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这种敬畏和尊重注定要从实践中去体验,去理解,去感悟。我们期待这样的教育能够引领仪征中学的学子们,去更好地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去更自然地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和收获,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而全面地理解世界,同时又深深热爱生活的人。
供稿:曹文萱、桑翊淇
摄影:宰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