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类囊体破裂会降低光反应速率
B.DCIP消耗了大量的H+会影响ATP的形成
C.叶绿体C实验结果表明无双层膜阻碍且类囊体松散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光反应速率
D.比较叶绿体A和B的实验结果,表明双层膜不能阻碍以Fecy为电子受体的光反应
解析该材料习题以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程度.解答该题不仅需要认真审题,充分吃透题意,积极联系所学,而且需要根据实验结论进行严谨的推理与判断.通过对比叶绿体C和叶绿体D的实验结果可知,破坏类囊体光反应速率明显降低,A项正确;根据ATP合成的条件可知,若H+不足,会阻碍ATP的正常形成,B项正确;对比实验结果可知叶绿体C有着最高的光反应速率,因此叶绿体C的条件有利于色素吸收与转化光能,促进光反应速率的提高,C项正确;对比叶绿体A和叶绿体B的实验结果,发现当双层膜受损时光反应速率有所提高,因此双层膜会阻碍Fecy为电子受体的光反应,综上分析错误的选项为D项.
2明确题目类型
纵观高考生物信息材料题,选择题和简单题皆有,其中生物信息材料选择题对比发现前者会较长篇幅,资料涵盖信息知识点多且关键词相对分散.信息材料题作为高考生物重要组成,历年考试占据的分值比例较大.由于高中生物考试中信息材料题材料内容和设问较多,答案篇幅较长,大部分学生会出现因做选择题耽误做信息材料题时间.对此,学生需要在解答信息材料题时尽可能准确命题类型,随即有目的审题,由此一来就能节省出足够时间解答其他题目.例如以下信息材料题则围绕现实生活问题设置问题。
例2“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其一通过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降低虫害发生率;其二构建稻-萍-鱼生态系统,虽然该系统中能存有威胁水稻的杂草、害虫、病菌,然而活跃的鱼类能发挥松土、除虫、增氧等作用,在红萍叶片中,含有蓝藻固氮,能够有利于水稻和红萍生长.除此之外,部分水稻发生虫害时会产生能够吸引害虫天敌的物质,通过吸引害虫的大量天敌,害虫消灭.这一关系被称为三重营养关系.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所学认真分析上述系统中的总监关系有哪些?
(2)在上述营养关系中,水稻吸引害虫天敌杀灭害虫,释放了什么信息?
(3)仅仅依赖Bt基因抗虫水稻并不能完全解决虫害问题,分析原因是什么?
解析在解题方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信息筛选.在材料信息中,主要叙述了和生态学相关的内容,如生态系统稳定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题目中材料信息内容都在于解决防治稻田虫害等现实中常见问题.共有两种解题思路,即从生态角度着手借助生态平衡原理和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运用当下先进的转基因方式.通过分析题干材料能发现很多有效信息,例如构建稻-萍-鱼生态系统,虽然该系统中能存有威胁水稻的杂草、害虫、病菌,然而活跃的鱼类能发挥松土、除虫、增氧等作用,红萍叶片中的蓝藻固氮可有效促进水稻和红萍生长;通过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降低虫害发生率;明确题目类型后梳理相关有效信息就能为后续高效解题做好铺垫.其次信息题解答.题目信息中提出“在红萍叶片中,含有蓝藻固氮,能够有利于水稻和红萍生长”,说明红萍与蓝藻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同时,在水稻田中,杂草和水稻形成竞争关系,其病菌能形成寄生关系.和传统农业防治害虫相比,这两种方式属于环保类型方式,对环境没有污染.但是,转Bt基因抗虫水稻并不能直接将问题解决,不同生物相互作用.农田中以抗虫水稻为食的少量昆虫并将代代遗传抗性,因此,需要从生态系统某种成分入手解题,如果单一解决问题无法得出最佳答案.从上述分析可得知,对于以现实生活为主的信息材料问题依旧以起点高和落点低特征,采取单一信息题和多段信息题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3重视知识应用
高中生物和初中阶段相比,无论知识容量和难度均有增大,正因如此考试范围也越來越广泛,需运用不同知识点解析题目.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无法区别题目考查哪些知识范围,自然而然无法明确理论知识应用界限,进而出现因用错知识点造成失分.生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知识范围与划分理论知识应用界限时需尽可能避免扩大和缩小应用范围现象.纵观以往解题教学,大部分学生会在解题中惯性翻阅教材知识序列,简单记忆教材呈现的定理和概念性知识内容,但无法串联知识,以致于整个解题和学习过程相对枯燥单一,降低解题效率.在高中生物信息材料解题教学中需重视理论知识应用界限,一定程度能枯燥复杂的生物知识简单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解题效率.当前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生物教师普遍应用题海战术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但学生会因过度刷题而造成思维疲惫,甚至会对生物学科产生抗拒和厌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再加上高中生物学科具有显著的抽象性特征,部分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不可避免会陷入思维混乱和迷茫状态,但生物学科和语文、英语学科相比在于指导学生学会递进式分析和解决生物问题,当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后就可在分析问题时提升自主思考意识,改变以往过于依赖标准答案现状,提高解题效率.
例3科研人员经过研究基于杂交瘤细胞,获得了双杂交瘤细胞,其能产生双特异性抗体并且抗体可同时结合两种抗原.抗体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构成,其中重链和轻链被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条重链依赖于A1或B1进行组装(A1与B1相同),重链与轻链的组装依赖于恒定区A2、a或B2、b(a和b相同),如图1所示,因此双杂交瘤细胞可产生很多种类的抗体,其中有一种抗体能同时和抗原α、抗原β结合称为双特异性抗体,如图2所示,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原α、β注射到小鼠体内引起体液免疫,浆细胞会分泌相应抗体
B.制备杂交瘤细胞时,使用胰蛋白酶处理小鼠的脾脏组织获得单个细胞后再和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多次筛选得到两种杂交瘤细胞
C.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有灭活病毒诱导法、电融合法、PEG融合法等
D.图2中若1为A2,则2、3、4、5、6分别对应a、B2、b、α、β
解析该习题给出的材料较为新颖,看似无从下手,但是只要认真审题,积极联系所学的知识点,结合给出的选项不难作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两项的描述是正确的.因双杂交瘤细胞的获得基于杂交瘤细胞,根据杂交瘤细胞的制取过程可知,C项的描述是正确的.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双特异性抗体的描述可知若1为A2,则2为B2,a和A2在可变区且结合α,b和B2在可变区且结合β,因此,图2中的2、3、4、5、6分别对应B2、a、b、α、β,综上可知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