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文】音乐润心灵 • 通感唤潜能——基于艺术(音乐)核心素养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11-11
 

   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培育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改进完善音乐的教学方式,并通过音乐特有的路径和方式,浸润学生的心灵。下面把一些思考和做法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20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专家们对通感现象与问题的研究不断拓展与深入。在文学领域,“通感”常被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广泛使用。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通感”常表述为“联觉”,它是某一种感觉系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引起自身的反应,同时触发其他感官系统引起反应,彼此打通,互相交织融合,产生共鸣。
音乐艺术领域的通感以感觉为起点,想象为桥梁,情感作动力,审美领悟为归宿。它和心理学、语言学(修辞学)方面的“通感”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和侧重。
   音乐通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其一,音乐通感是直接、自主的体验;
其二,至少有两种感官、感觉的联动;
其三,多感官联动中是有所侧重的;
其四,各感官感觉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和相似性;
其五,音乐中的通感是对情感和美感的综合表达,有对生命的感悟。
   学校音乐教育就是要促进儿童人格和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需要去寻求一种真实、直接的通道,架起沟通儿童和音乐之间的桥梁,激活思维、抒发情感、丰富想象、表达创意,引导学生形成审美情趣和达成心智和谐,实践证明“通感”在唤起儿童体验音乐的潜能方面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通感体验是将音乐教学活动设计成大多数学生能感同身受、全身心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听、声、视、动、触觉等多方面的联感、联觉,让学生能获得综合、立体的音乐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动人,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验到音乐中的真善美。
本文结合《阿西里西》课例的展示与分析,以“通感”为切入点,用多感官联动、互助,唤醒孩子体验音乐的潜能,更好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体现“面向全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而达到“呈人之美”和“成人之美”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通感激发儿童主动、饶有趣味地进行音乐体验
我国《礼记.乐记》中就曾用视觉和触觉的感官印象来描写乐音给人带来的感受:“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唉”。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儿童在音乐学习中既要用听觉去感受,还必须通过多感官联动互助,用整个身体和心灵去体验节奏规律、旋律特点以及音乐意境的表达。这种音乐体验的过程是全身心、全方位的,具有自主性和实践性。

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建构
  音乐是人类活动的自然产物,人们有感于物,有感于心,便会情不自禁地歌唱舞蹈起来,这是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当人们具有这种表现欲望和热情的时候,便会愿意、乐意地表达出来。在我们的音乐课堂,要唤起孩子的音乐本能,首先要让他们获得快乐产生兴趣,利用多感官的体验,让孩子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从单一听唱转向多元实践
   歌唱如果仅仅是声觉的体验,那无疑是单一、局限的,通感教学,调动多感官、全身心的参与,通过声觉与视觉、动觉、想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更加立体的感受歌曲,从而促发情感、更好的进行歌唱。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想象,在听唱、听动、听奏、唱奏等多感官协同互助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自主表达(表现)的愉悦、与同伴交流的快乐,整个音乐学习生态环境也由单向授受的枯燥、乏味转变为灵动,而富有情趣,孩子们不仅能享受到快乐,也能找到自信和自我。苏霍姆里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自主地体验到音乐的情趣与美感,享受到课堂快乐的音乐课程,才是适合孩子的音乐教育。

通感激活儿童音乐体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校音乐教育一个很重要责任就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奠基。
有了“通感”参与的音乐体验,在这方面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因为是多感官、全身心的参与,学生在音乐体验活动中获得的感知觉经验是立体、丰富的。根据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大脑的变化、学习和记忆,脑神经元的发展和连接程度取决于环境对大脑的刺激,大脑的功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人所处的环境状态有联系的。在通感体验中,丰富、复杂的音乐信息、感官刺激有助于建立适应性更强的神经网络连接,优化大脑皮质和功能,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良好的通感体验十分强调和鼓励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主表现,具有一定开放度和空间感,学生可以在其中尽情表达自己的想象与创意。
如《阿西里西》歌曲的最后一句,旋律起伏波动较大,如果让孩子们视谱歌唱,必然给孩子索然无味的感觉,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视觉的刺激是非常直观的、有效的,具有重要的支持和强化作用。姚老师用视觉刺激让学生展开联想,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级间的高低关系,并通过观察手势动作,促使发声与音高形象意识统一,从而更容易唱准旋律。听觉与视觉相互交替,相互作用效果事半功倍。
通感促进儿童在音乐体验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情趣是指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于音乐的需要与愉悦、生命的关怀、体验有品质的人生和精神追求。音乐教学中,通过创设“通感”体验的生态环境,运用多感官联动如听觉、视觉、动觉、知觉、感觉、直觉,参与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体验各类音乐形式的作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达到身心和谐与愉悦,进而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表现和感悟生命的活力,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不能仅仅将“通感”视为解决技术问题,学会某样东西的手段,而是应当从全面育人的角度去理解。如:在介绍彝族的时候,姚莹老师把“彝”字拆分开来,与彝族人民的穿着、房屋特点、饮食习惯以及喜爱歌舞的风俗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一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们再看到“彝”就自然能联想到这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以上所举,虽然仅是一个具体课例的探索,但令人欣慰的让我们看到了一束音乐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希望之光,如能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和引导好学生的通感体验,定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感知体验,多样的艺术表现能力,生动的创意实践设计,以及更亲近学生认知的文化理解。艺术(音乐)通感,是真实的、直接的通感,而通感体验架起了沟通儿童和音乐之间的桥梁,唤起儿童体验音乐(多感官互助)的潜能。通过有意义有表达的实践活动,打通多感官联动互助,以美感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通感的种子,愿孩子们在教师的激活和培育下,寻音乐之规律,通多感官之体验,感受音乐之美与真情,浸润心灵,健全和谐完善人格。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