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有多“烫”?这个探测器已经“触摸”到了它
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人编造了大量抹黑苏联的“故事”,比如这则著名的“晚上去太阳”:
美国人登月成功后,勃列日涅夫当天就打电话给苏联宇航员……
“鉴于美国人已经在月球上登陆,现在苏联决定,马上派你们去太阳登陆。”勃列日涅夫说。
“您不知道吗,勃列日涅夫同志,我们会被烧死的。”宇航员大惊,哽咽道。
勃列日涅夫生气地说:“你以为政治局没有考虑过吗?我们已经决定,派你们晚上在太阳登陆!”

在“苏联笑话”里经常被黑的老几位
(图片来源:IMRussia)
这个笑话流传甚广,至今仍被多次改动成为网络段子或相声台词,用来形容地位高、名气大却没有常识的人。
大家都知道,地球有白天黑夜之分,但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太阳都是一个无比灼热的大火球。至于登陆或者飞越?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动图: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
(图片来源:vjshi.com)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登陆太阳的笑话却成为了现实。
据报道,2021年12月1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副局长托马斯·祖布钦在新奥尔良举行的“2021年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秋季会议”上宣布,人类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简称PSP),在发射三年后,于2021年4月成功穿过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成为首个“接触”太阳的航天器。
虽然此次初体验只持续了几个小时,但它开启了人类“接触”太阳的篇章,PSP将在未来7年的时间里进行21次近距离接近太阳的飞行。
登陆太阳,你要承受多高的温度?
我们常听说,“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有6000度”,这数据哪儿来的?是有人去测过吗?其实这个温度主要来自科学家们对太阳辐射的分析。
太阳的表面被称为“光球层”,我们肉眼看见的太阳可见光就是从这里发射出来的。除可见光外,光球层还在全波段发射不同频率的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科学家对每个频率辐射的强度进行分析,发现有的频率辐射强、有的频率辐射弱,与大约6000度(准确地说是5700开尔文温度,大约5500度)的黑体释放的辐射强弱分布非常相似,所以得出了“太阳表面温度大约6000度”的结论。
不过,“帕克”探测器所穿过的并不是太阳表面,而是日冕,那里可比表面的6000度热多了。
太阳大气从内到外主要分为光球层、色球层、过渡区和日冕,温度随高度发生变化。下图的曲线就是太阳大气高度从低到高的温度变化曲线,从表面的几千度到几万度,再到日冕的上百万开尔文温度,太阳大气从里向外的温度越来越高。

太阳大气从内向外的温度,蓝色的Corona指的是日冕,温度可达上百万卡尔文温度(与摄氏度相差273度)
(图片来源:NASA)
因此,“帕克”太阳探测器虽然是在太阳最外层的区域,但反而处于温度较高的地方。
不过,太阳周围“等离子体”的“温度”,跟我们日常接触冷暖的经验,并不完全一样。在宇宙空间中的某个区域,它的温度可以在达到几千度的同时又不给其他物体提供显著的热量。
也就是说,身处其中我们却不觉得热。这是为什么呢?
在解释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物质由小到看不见的微粒——分子和原子构成,所谓温度,其实是衡量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运动速度,而热量,衡量的则是物质间传递的能量总量。粒子可能移动得很快(高温度),但是如果数量极少的话,它们就不会传递大量的能量(低热量)。
由于宇宙空间大多是空的,像日冕这样的地方其实物质密度极低,能够直接传递的热量并不会很高。在太阳周围,更容易让探测器变热的,是太阳庞大的辐射。就像我们晒太阳觉得暖和一样,以可见光为代表的太阳辐射,会把许多能量传递给照射到的物体。
因此,虽然“帕克”太阳探测器穿越了一个温度达几百万度的日冕空间,但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探测器面向太阳那一面的隔热屏表面只能被加热到约1400摄氏度(华氏2500度)。当然这个温度也已经非常高了,比如火山喷发的岩浆温度大概是700-1200摄氏度,而铁的熔点则是1538摄氏度,堪堪在融化边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