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冰盖,巨虫:我们就是这么灭亡的
除了温室气候外,其实还有一种冰室气候。简单地说,冰室气候就是存在冰盖的地质历史时期。而冰室气候中的巨量碳排放则会造成气温急速升高,从而海洋大面积缺氧,最终使大量生物灭绝。
如今,我们正处于冰室气候中,并且还在排放着大量的碳…
在地质史上, 发生过多次天翻地覆式的气候波动,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发生三亿年前。
在号称显生宙持续时间最长冰期的晚古生代大冰期中,地球上发生了一次“不讲武德”的巨量碳排放事件,几乎让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翻倍,也让当时(石炭纪)生活的巨型昆虫走向末路。
这次碳排放事件和现代的碳排放相比,不论是二氧化碳的浓度数值还是所处的大环境都有相似性,因此对我们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况有着极强的借鉴作用。

凛冬将至
石炭纪的地球生物在演化上可谓群雄并起,英才辈出。得益于石炭纪早期种子植物的辐射和大发展,再加上趁着未来的“植物收割机”——脊椎动物还在水陆间徘徊时,成片的森林迅速占领了地球上每一寸适合生存的地方,这极大改变了地球的环境。
首先是森林本身的光合作用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此时转化为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一旦植物死亡变成煤层,碳也就随之被固定在地层中。
其次,大量的根系让原本坚固的地面变得松动和脆弱,导致硅酸盐岩风化加剧,硅酸盐在风化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碳酸盐岩和二氧化硅,这也是一个固碳的过程。
最后,风化使得磷等陆源营养物质大规模灌入海洋,这对于海洋中各种浮游藻类来说就是“大补丸”,它们迅速繁衍,让全球海洋生产力暴涨。今天人们将之称为藻华、赤潮等。但与陆地上的植物相似,浮游藻类死亡后,其体内的有机物也会被埋藏而变成地层的一部分。
这三管齐下的结果就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快速降低。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失去了二氧化碳这床“大棉被”,地球的温度便开始头也不回地往下俯冲。更雪上加霜的是,极地冰盖出现后,由于冰层反照率高,会将更多阳光反射回大气中,造成地球接受到的热量降低,而这个过程随着冰盖向低纬度扩张而越来越严重,成为一个恶性循环。持续千万年之久的凛冬不可避免的来了。

地球上的碳循环
图片来源:https://earthobservatory.nasa.gov/
在石炭纪初期的地层中就已经开始出现此次冰期的证据,而到石炭纪晚期-二叠纪初期则达到高峰,巨大冰川的痕迹比比皆是。其中一种叫做坠石的地层现象也在这一时期较为常见,这是一种在规则沉积的地层中非常突兀的出现一块砾石的地层现象。这种看上去如同镶嵌在地层中的石头其实就和冰川有关。

右侧地层中的坠石和较为平均整齐的地层格格不入,代表了冰川现象。
图片来源:陈吉涛拍摄于阿根廷
在大型冰川崩解后,带着一部分碎屑砾石的小冰山就开始了四处漂浮流浪的生活。而随着这些“孤儿”们日益消融,其夹带的碎屑砾石便如同随地大小便一样散落在原本正常沉积的地层之中,从而显得极为扎眼。如今我们的两极冰川已经开始崩解,现代的“孤儿”们已经带着砾石开始了流浪,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形成与石炭纪地层中类似的坠石现象。
昔虫已逝,警钟长鸣
不幸的是,我们现在正处于冰室气候中。工业革命以来,我们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都来自石炭纪被埋藏于地下的有机碳所形成的各种化石燃料。
我们目前面临困境是,两极冰川已经开始大面积崩塌,而地球上的冻土也正处于崩溃边缘,各地频发的森林大火以及层出不穷的极端天气也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虽然已经认识到情况的紧迫,但各自为政的全球政府步调并不一致,而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正是建立在化石燃料的基础之上的。那么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如何达成全球的一致行动,这些问题在日益紧迫的气候变化下对所有人都是巨大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