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地球2.0:人类第二个家园会是“流浪地球”吗?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9-02
 

【推荐阅读】地球2.0:人类第二个家园会是“流浪地球”吗?

在浩渺宇宙中,地球是人类迄今所知唯一拥有生命的行星。在银河系的千亿恒星中,有没有类似地球的行星也存在有生命?或者会不会有宜居的类地行星,可以成为人类在地球以外的第二个家园?

进入21世纪,面对地球上人口爆炸、气候变化、资源耗竭等一系列生存挑战,伴随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尝试大面积搜索宇宙中的类地行星。如今,中国科学家也将加入到搜寻队伍中。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地球2.0”支持下,来自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100多位科研人员,联手开展技术攻关,以期在四年后将望远镜送入太空,对银河系中的类地行星开展“普查”。

科学家预计,此次大范围搜索将能找到约5000个类地行星、约200个流浪行星(不围绕任何恒星运转的行星),还有十几个“地球2.0”(适宜人类居住的类地行星)。

“地球2.0”项目示意图。

 宜居带

  宜居带指一颗恒星周围的一定距离范围,在这一范围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水可以液态形式存在。一般认为,液态水是生命出现和存续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如果一颗行星恰好落在这一范围内,那么它就被认为有更大的机会拥有生命或至少拥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环境。

在许多恒星系中,这样的宜居带可能只有窄窄的一条,就像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地球相邻的金星、火星都不适合人类生存。

恒星系中的宜居带示意图。(均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供图)

微引力透镜法

  微引力透镜法的原理是,遥远的星光在穿过系外行星系统时,会受到行星的引力发生偏折放大,以此可以探测非常遥远的系外行星,以及流浪行星。

  当背景光源与观测者之间有恒星或行星系统经过时,恒星行星系统的质量会造成其周围时空的弯曲,从而使背景光源的光线发生汇聚,观测者接收到的光线强度会突然增强,引起类似透镜的效应。如果有行星在绕恒星公转时,观测者接收到的光变曲线就会变得不稳定,出现一个异常的“峰”。通过寻找光变曲线上异常的“峰”,天文学家就能间接推知行星的存在。

微引力透镜观测行星示意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