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2017年版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也是此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创新之一。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2017年版化学课程标准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课程的内容。  
 
  
   
   |   2017年版  |  
     2003年实验版  |  
     变化  | 
    
   
   |   必修课程设置5个主题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     |  
     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依据学习时序分成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总计4学分,每个课程模块各为2学分。  化学1  主题1 认识化学科学 主题2 化学实验基础 主题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2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主题3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  
     2017年版的必修课程没有划分模块,由2003年实验版的化学1、化学2的6个主题变为了5个主题,重新整合了部分主题的内容,旨在促进全体学生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  | 
   
 
  
2.5个主题  
 
新的必修课程一共为5个主题: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化学与社会发展。每个主题的内容表述更为具体准确,不再有活动与探究建议,新增了教学提示,教学提示从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建议、情境素材建议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说明,并新增了每一主题对应的学业要求,侧重对化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并增强了教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现将主要内容变化归纳如下:  
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   2017年版  |  
      2003年实验版  |  
      变化  | 
     
    
    |   1.1  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  认识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认识物质和创造物质;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认识化学科学研究需要实证与推理,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了解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方法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涵义和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  |  
      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 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  
      ①将2003年实验版的该部分内容要求整合为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表述更为详细明确。  ②体现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   1.2  科学探究过程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  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或建构模型、形成结论及交流评价等核心要素。  理解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研究目的、依据研究目的设计方案、基于证据进行分析和推理等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  
      4.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5.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①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性,明确说明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核心要素以及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等。  ②体现出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   1.3  化学实验  认识化学实验是探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  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反应规律,进行物质分离、检验和制备等不同类型化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核心思路与基本方法。体会实验条件控制对完成科学实验及探究活动的作用。  1.4  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  发展对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养成注重实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合作探究意识,形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道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3.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4.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5.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  
      ①2003年实验版化学1,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整合到了主题1(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中  ②增加了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要求。  ③体现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   1.5  学生必做实验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完成各主题的必做实验(见各个主题)。  |  
         |  
      增加了学生必做实验  | 
    
  
  
  
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  
 
  
   
    
    |   2017年版  |  
      2003年实验版  |  
      变化  | 
     
    
    |   2.1  元素与物质  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2  氧化还原反应  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3  电离与离子反应  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4  金属及其化合物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5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氮、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5.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6.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①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行的更为详细准确的说明,强调了物质的转化。  ②增加了“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删去了“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③由“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调整为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表述更为准确。  ④强调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  ⑤不再对铝、铜、硅及其重要化合物作要求。  ⑥“元素与物质”、基于离子反应认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变化观念”。  | 
     
    
    |   2.6  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  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2.7  学生必做实验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  
         |  
      ①新增内容,教学中可将2.6与2.7合理融合。  ②“物质性质及物质转化的价值”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 
    
  
  
  
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   2017年版  |  
      2003年实验版  |  
      变化  | 
     
    
    |   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周期律(表)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3.2  化学键  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主题1 物质结构基础  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  
      ①“以第三周期的钠、镁、铝、硅、硫、氯,以及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例,了解同周期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于掌握哪些元素的递变规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②构建了“位-构-性”关系认识模型,体现了“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③将“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调整到了“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主题中。  | 
     
    
    |   3.3  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快慢  体会从限度和快慢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知道化学反应平均速率的表示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学习运用变量控制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4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认识物质具有能量,认识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了解化学反应体系能量改变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知道化学反应可以实现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  
      主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  
      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丰富了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发展了对化学变化的微观认识,认识到化学反应有一定限度,可以通过运用变量控制方法调控化学反应,体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  ②明确提出了“以原电池为例认识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③“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体会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 
     
    
    |   3.5  学生必做实验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  
      增加了学生必做实验  | 
    
  
  
  
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   2017年版  |  
      2003年实验版  |  
      变化  | 
     
    
    |   4.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知道有机化合物分子是有空间结构的,以甲烷、乙烯、乙炔、苯为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知道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4.2  典型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认识乙烯、乙醇、乙酸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知道氧化、加成、取代、聚合等有机反应类型。知道有机化合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  
      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4.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  
      ①将2003年实验版的“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调整到了该主题中,知识体系安排更为合理。  ②降低了对甲烷、苯、糖类、油脂、蛋白质性质的要求,对认识哪些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提出了明确要求。  ③“以甲烷、乙烯、乙炔、苯为例认识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以乙烯、乙醇、乙酸、乙酸乙酯为例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的官能团”体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 
     
    
    |   4.3  有机化学研究的价值  知道合成新物质是有机化学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结合实例认识高分子、油脂、糖类、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  
      5.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  |  
      有机化学研究价值重要性的认识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 
     
    
    |   4.4  学生必做实验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  
         |  
      增加了学生必做实验  | 
    
  
  
  
主题5:化学与社会发展  
 
  
   
    
    |   2017年版  |  
      2003年实验版  |  
      变化  | 
     
    
    |   5.1  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5.2  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3  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5.4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5  化学应用的安全与规则意识  |  
      1.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2.以酸雨的防治和无磷洗涤剂的使用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3.能说明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  
      重新调整了2003年实验版“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的内容,强调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联系,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建立依据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综合各个方面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物质的意识,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自主地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观念应用于实验探究活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化学科学在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发展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此外,进一步强调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化学应用  中的安全与规则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