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性染色体发现史3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4-07
 

    1914年,塞勒(J.Seiler)证明了在雄蛾中染色体都是同型的,而在雌蛾中有一对异型染色体。这些异型染色体的存在和性别有着相关性,个体的性别是由这些染色体所决定的,科学家将之称为性染色体。性染色体的构型不止XY型,还有ZW型、XO型、ZO型三种类型。
    XY型性别决定较为普遍,很多雌雄异株植物(如杨、柳、大麻等),很多昆虫,某些鱼类、两栖类,所有哺乳类的性别决定都属于XY型。在高等生物中,随着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进一步分化,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起主要作用,而X染色体似乎不起作用,受精卵中只要有Y染色体,就发育成男性,若无Y染色体则发育成女性。在哺乳动物和一些雌雄异株的植物中,X与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与人类相似。
    但在另一些生物中,X染色体和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相反,即性别取决于X染色体。因此在一般情况下,X染色体的数目就决定了性别发育的方向。

    例如,果蝇的性别决定机制和哺乳动物不同,果蝇X 染色体上有许多雌性基因,而雄性基因则在常染色体上不在Y染色体上。
    因此,果蝇的性别不是取决于是否存在Y染色体,而是取决于性指数,性指数是指X性染色体数与常染色体组(A)数的比值。当X/A=1时为正常雌性或多倍体雌性,当该比值大于1时为超雌性X/A=0.5时为正常雄性或多倍体雄性,小于0.5时为超雄性当该比值为0.5~1.0时,则表现为中间性。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