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性染色体发现史2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4-07
 

    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亨金(H.Henkin,1858—1942)用半翅目的昆虫红蝽(Pyrrhocoridae)做实验,发现减数分裂时精母细胞中含有11对染色体和1条不配对的单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它移向一极,亨金无以为名,就称其为X染色体。后来在其他物种的雄性个体中也发现了X染色体。
    1902年,美国生物学家麦克朗(C.E.McClung,1870——1946)在蝗虫和其他直翅目昆虫中发现了一种与性别相关的特殊染色体,称为副染色体。
    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观察到一种半翅目昆虫(Proteror)雌性的体细胞有12条染色体,而产生的卵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雄性的体细胞中有11条染色体,

    而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一种有6条染色体,另一种只有5条染色体。威尔逊将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表示为X,缺少它则表示为O。精子的染色体类型就有两种,一种是X型,另一种为O型,而卵细胞均为X型。受精后产生的后代,XO为雄性,XX为雌性。
    同年,美国生物学家史蒂文斯(N.M.Stevens,1861——1912)发现拟步行虫属中黄粉虫(Tenebrio tnolitor)雌雄个体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但雄性的体细胞中有两条染色体大小不同而无法配对,其中一条在雌性的体细胞中也有,但却是成对的。史蒂文斯将雄性独有、无法配对的这条染色体称为Y染色体,并推论性别决定的基础在于是否存在Y染色体。
    1908年,史蒂文斯又发现了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Y 型,即精母细胞中除有一条X染色体之外,还有一条和它同源的Y染色体。史蒂文斯和威尔逊根据异型染色体的存在及其与性别的相关性,分别发现了性染色体,后人众多的实已证实他们的推论是完全正确的。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