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 鞠恒君 2018.3.23
3月20—23日,在政教处的安排下,我参加了在邗江中学举行的“全国班主任高峰论坛暨班主任核心素养实证研究课题培训会”。此次班主任培训的培训规模之大,南至广东、北到辽宁,东有江浙沪,西有蒙陕甘,参会人员之众,实属罕见,数百人的学习规模,令人震撼!每次报告,后来者只能坐台阶上,足见学习的热情之高涨;数十人的专家队伍,场场精彩,组织者只好限定时间,可见专家的报告多丰富。
很荣幸获得了这样的机会,此次学习,主办方《中小学班主任》编辑部、承办方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江苏省邗江中学精心安排,合理规划,既有专家讲座,又有专题沙龙,还有课题辅导和现场观摩。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中小学班主任》杂志主编陈萍、唐云增、辜伟节、袁昌华、刘剑国、谢光临、盛红、卢家楣、金庞、冯长宏、杨广祥等,既有高校的学者教授,亦有中学的特级教师。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打开受训者的思维,启迪学习者的智慧。
下面我仅从袁振国教授的《班主任核心素养的实证研究》中学习到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实证研究”的认识:
一、从实证研究的概念看:班主任开展实证研究具有职业优势。
什么是实证研究?即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包含以下要素:1、客观,以确凿的事实和论据为基础,实事求是,不被个人主观愿望或偏见所左右;2、量化,努力获得对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度”的把握,而非笼统的模糊的描述;3、有定论,有确切的发现或结论,而非见仁见智的无休止的争论;4、可检验,是指我们在研究一个事件,得出结论后,要经得起别人的检验。
实证研究是当今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和主要方法,与之相比,我国的教育实证研究明显落后,教育学术期刊发表的实证性研究论文,还不到论文总数的十分之一。中国约1500万名中小学教师,其中约400万名班主任队伍,这么庞大的队伍,每天和学生那么多的时间接触,情感交流,问题会诊……却很难觅得有关班主任实证研究的论文、论著,加强和改进教育实证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从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重要性的高度,对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做了精辟的阐述,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班主任工作与实证研究之前可谓存有天然的联系:如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操行等第的评定,必须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在评价的时候,尤其是在指出存在不足的时候,要把握好“度”的原则,要有事实依据,不能夸大其词,适得其反;在给定“优良中差”评定结论的时候,要以校纪班规为依据,明确笃定,不能含糊其辞;对一个学生的操行评定,要从鼓励激发的角度出发,多考虑对学生成长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二、从实证研究的内涵看:班主任开展实证研究具有理论指引。
实证研究,首先是一种精神,理性的精神,怀疑的精神,独立的精神,公益的精神和变革的精神。在我们班主任工作中,毫不夸张地说,此类精神隐形或显性存在着并实际应用着。
其次,实证研究是一种原则和标准。1、提出重要的可以进行实证研究的问题,2、将研究与相关的理论相联系,3、使用能对研究问题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4、进行有条理的、明确的逻辑推理,5、实施重复验证和研究推广,6、公布研究结果,鼓励同行的研究和评判。
第三,实证研究是一系列的方法。实证数据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实验、统计数据、问卷调查、文献分析、考古发现、访谈、观察记录、案例采集、大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等,经历“设计-假设-操作性定义-方法-获得数据-得出结论”等环节或步骤。
从袁振国教授对实证研究的系统阐述中,我觉得班主任工作以及班主任开展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有些方法我们已经处于实践中,比如班主任与学生谈话记录,家访材料记录,与家长交流记录等,这其实就运用到了实证研究的一些方法,所谓的实证研究并不仅仅全是理论的研究,也需要而且必须需要我们的实践。以我本人为例,我觉得平时做得多,思考得少;记录得多,深入研究得少;讲座学习得多,后续跟进得少。虽然做了一些事情,却并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课题意识,没有开展实证研究,今后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班主任工作的规范,有效开展班级管理,从实践中获得新知、真知。
三:从实证研究的应用看:班主任开展实证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在袁振国的报告中,再一次提及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明确提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8种,分别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职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些理论的获取,具有科学的依据,经过实践的证明。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人精通体育却五音不全,有的人思维敏捷却交流困难,有的人想表达热爱却无法言表。在实际工作中,也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碰到形式各异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及其他科学理论去分析的话,我们是不是就能更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与关键,能够突破现象的困扰直击本质和规律,从而寻求到突破,解决了问题。与我而言,我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方式方法永远比耗时长短重要,策略手段也会比一厢情愿付出更有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袁教授的报告确实给人智慧,令人提升。
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多种可能,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指导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对不同的学生,要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可以采取跟踪调查法,持续关注某一类学生的学习生活,采用数据分析、访谈调查等方式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共性规律,获得研究的成果,推动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以上是从袁振国教授的报告中自己的所学、所思,时间有限,能力有限,恐无法将全部精华给大家呈现,请多包涵!希望今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专家的理论知识,借鉴优秀同行的实践技巧,以期不断进步。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