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资料4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2-21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第四课时

研制人:王颖   审核人:周建芸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一、内容导读

  名家评点

(1)其放之也,有万斛之重;其揽之也,有千斤之力。忽纵忽擒,忽断忽续,忽离忽分,忽而细雨轻风,忽而翻江搅海,令读者几目眩耳聋,而作者实气静神安。

——·赵承谟《孟子文评》

(2)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

——·王介山《孟子读法·附记》

(3)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而后归宿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筋节,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

——·牛运震《孟子论文》

(4)其行文层层放下,层层卷上,乍合乍离,是七篇中第一结构也。

——·杨大受《孟子讲义切近录》

二、素养导航

1.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问题导思

1.课文中,孟子为我们描绘的实施仁政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孟子的主张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2.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

3.结合历史及现实,谈谈《孟子》的时代意义   

4.课文最后一段,鸡、豚、狗、彘之畜中的字,有人认为应该读“xù”,意思是畜养;也有人认为应该读“chù”,意思是禽兽、家畜。你认为在这里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5在金文中意为用手拿走别人藏在衣服里的小鸟。一方是强取,一方则是失去,后来的意思大体由这两个方面延伸而来。本文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中的的意思。如《陈情表》中舅夺母志中的强行改变的意思,随着词义的不断演变发展,现在已有很多意思,如巧夺天工中的的意思,夺眶而出中的的意思。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孟子论辩的特点:善用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投其所好(站到对方利益角度思考引导);巧用对比;利益引导(构建美好未来,引诱对方)

2.学习《孟子》在当代仍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领会精髓,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至关重要。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作业

《齐桓晋文之事》第四课时

研制人:王颖   审核人:周建芸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作业时长:45分钟

一、巩固导练(15分钟)

1.指出下列句子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并予以订正。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译文: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大王看见了,问道:牛怎么了?

答:

 (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译文: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如果没有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

答: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译文:大王不要奇怪于百姓认为您是仁爱的。

答: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文:大王如果隐藏它没有罪过而到了受死的地方,那么牛和羊怎么选择呢?

答:

 (5)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译文:我就做了,反而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答:

 (6)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译文:想要开辟领土,朝见秦楚,统治中国并安抚四方的外族。

答:

2.课文所用以羊易牛”“为长者折枝”“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三例,分别属于论说上的哪种例证?三者分别讲了什么道理?

答:

3.对课文中为长者折枝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所见不一。江希张的《四书白话解说》说:枝,是树枝;折,是折取。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说:枝,同肢。折肢指按摩。李观鼎编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说:“‘折枝一说是折花木之枝,又一说是躬身行礼。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为合理?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4.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俯足以畜妻子

D.牛羊何择焉

5.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

B.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

C.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

D.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如此,代词)

二、拓展导练(15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10小题。

(甲)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文忠·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节)

(乙)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有删节)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岀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B.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C.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D.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

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 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

C. 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 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 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

C. 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 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

2)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10. 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丙两文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1-13小题。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羲献父子、颜筋柳骨,使书法作为文人的技能登入_____,也早早地______“琴棋书画四技的行列。它虽然不是画,不是舞蹈,不是歌曲,()。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_______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隶书的参差俯仰、楷书的方正端庄、行书的错落有致、草书的______,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线条是书法艺术家心灵颤动的轨迹,是书法欣赏者心灵触动的凭借。通过书法线条形成心灵的交流,从而将书法艺术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联系起来。中国书法通过变化无穷的线条,把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描绘得有声有色。

1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雅之堂    跻身    因而    天马行空

B. 大方之家    跃居    从而    信马由缰

C. 大方之家    跻身    因而    信马由缰

D. 大雅之堂    跃居    从而    天马行空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