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资料3

来源:仪征中学 时间:2022-02-21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研制人:王颖   审核人:周建芸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 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一、内容导读

文中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二、素养导航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

2.了解孟子的“仁政”“以人为本”等儒家政治思想。

三、问题导思

1.重点学习课文“王曰:“吾惛——结尾,解释下面的词语。

吾惛    (hūn)               〔惛〕                 
愿夫子辅吾志                〔辅吾志〕                 
我虽不敏                    〔敏〕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产〕                                       
惟士为能                    〔士〕                 

放辟(pì)邪侈,无不为已      〔放〕                  〔辟〕                

〔邪〕                  〔侈〕                

〔已〕                 
然后从而刑之                〔从而刑之〕            〔刑〕                 
是罔民也                    〔罔民〕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制〕                 
俯足以畜妻子                〔畜〕                 
乐岁终身饱                  〔乐岁〕                   
然后驱而之善                〔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从之也轻〕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赡〕                 
奚暇治礼义哉                〔奚暇治礼义哉〕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衣〕                 
无失其时                    〔时〕      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        

2.翻译第三部分。

3.梳理思路。

第三部分详细地分析                      。请从两个方面概括。

第一:                                              

第二:                                              

4.《齐桓晋公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5.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6.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7.对于齐桓、晋文之事,《论语》以及《孟子》的其他篇章中都有所评价,可见孟子是知道的。但在本文中,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答:

8《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答:

四、总结拓展

1.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2.总结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知识。(也可写在教材或笔记本上)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作业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研制人:王颖   审核人:周建芸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作业时长:45分钟

一、巩固导练(15分钟)

1.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是,孰能御之

以若所为,求所欲

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不识有

言举斯心加彼而已

王之臣皆足以供之

2.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状语后置句

吾何快于是?

申之以孝悌之义

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宾语前置句

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

夫子之谓也/一羽之不举

3.文化常识

(1)寡人:

(2)衅钟:

(3)中国:

(4)四夷:

(5)庠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4-8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俯足以妻子          蓄:供养

B明君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故民从之也轻                     鸡、豚、狗、彘

然后从刑之                     ④然后驱之善

A①②两个字相同    ③④两个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字相同    ③④两个字不同

C①②两个字不同    ③④两个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字不同    ③④两个字相同

6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呢。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却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C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