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
研制人:王颖 审核人:周建芸
班级 姓名 学号 授课日期:
本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一、内容导读
1.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口号,兼言仁与义。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功夫,成为宋代理学心性说之本。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2.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区分社会工作的伦理问题)
二、素养导航
1.初步掌握诵读的规则,通过朗读提升背诵效果,体悟和鉴赏文字之美。
2.学习文言知识。
三、问题导思
1.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王( ) 胡龁( ) 便嬖( ) 觳( ) 觫( ) 褊( ) 恶( )
挟( ) 度( ) 莅( ) 惛( ) 盍( ) 畜( ) 赡( )
豚( ) 彘( ) 庠( )序 颁( ) 2.学习文字开头至“王请度之”,解释下面的词语。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
无以,则王(wàng)乎 〔无以〕 〔王〕
保民而王 〔保〕
莫之能御 〔莫之能御〕
牛何之 〔何之〕
衅钟 〔衅钟〕
就死地 〔就死地〕
不识有诸 〔诸〕
诚有百姓者 〔诚〕
褊(biǎn)小 〔褊小〕
吾何爱一牛? 〔爱〕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无异〕 〔异〕
彼恶(wū)知之 〔恶〕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
则牛羊何择焉? 〔何择焉〕
无伤也 〔无伤〕
是乃仁术也 〔仁术〕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是以〕 〔庖厨〕
王说 〔说〕
夫子之谓也 〔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乃〕 〔反〕
于我心有戚戚焉 〔戚戚〕
有复于王者曰 〔复〕
吾力足以举百钧 〔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 〔秋毫〕
而不见舆薪 〔舆薪〕
王许之乎 〔许〕
不见保 〔见〕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 〔形〕
何以异 〔何以异〕
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 为长者折枝 〔折枝〕
天下可运于掌 〔运〕 刑于寡妻 〔刑〕
至于兄弟 〔至于兄弟〕
以御于家邦 〔御〕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举〕 〔斯〕 〔诸〕
权,然后知轻重 〔权〕 度,然后知长短 〔度〕
3.翻译第一部分。
4.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 ”。
第二层:从“ ”至“ ”。
第三层:从“ ”到“ ”。
梳理第一部分的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 ”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 ”。第二层,明确“ ”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第三层,阐述齐王之不王,是 的道理。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四、总结拓展
1.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2.总结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知识。(也可写在教材或笔记本上)
江苏省仪征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学科作业
《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
研制人:王颖 审核人:周建芸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作业时长:45分钟
一、巩固导练(15分钟)
1.通假字
句子 |
解析 |
王说,曰:…… |
|
为长者折枝 |
|
刑于寡妻 |
|
盖亦反其本矣 |
|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