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校召开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题工作会议。姚校长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给予了细致的指导:一要营造环境文化激发精神动力,二要丰富战略文化优化顶层设计,三要打造精品文化实施精致管理,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竞争力。姚校长的指导方案实际上是依据了创新班学生的三个主要特点:思维活动力强,求知欲表现欲强,个性鲜明精神丰富。转眼间,我教这个创新班已经快三年了,我深刻地体会到:优秀的人才都是相似的。这三个鲜明的特征正是他们之所以较为优秀的原因。我感到困惑的是,教师如何在三年的教学时光中,促使他们保持而非压抑这样的个性,并摸索出一套适合这个班级学情的常态的教学模式和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
作为语文老师,我只能从语文的角度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对这个创新班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文本“一望而知”的内容要明显多于其他班级,他们更渴慕过程中的欣赏和探索,更憧憬丰富灵动的语文课堂,并渴望透过这个窗口,看到外面的世界。我更要思考如何在学生“一望无知”的地方挖掘和拓展,而不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喋喋不休。“阅读”和“写作”就是他们“一望无知”或者“自以为知其实什么都不知”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确立了“阅读精致化”和“写作常态化”两大教学目标。“阅读精致化”的两大方向主要是深度的挖掘和广度的拓展。教科书中的选文,一种是经典篇目,含有有浓厚的文学性和值得品味鉴赏的语文元素,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细嚼慢咽之外,更要引导学生像深度思考,走进文本的内核,寻找文字背后的价值。另一种课文,只是为了表达一种观点,其内容一览无余,它们更适宜充当引子,引出更有价值的拓展性材料。除此之外,阅读的对象不仅仅是一本语文书,阅读是没有疆界的,我们要打破课堂的藩篱,多开门,多造窗,为学生拓宽阅读的领域。“写作常态化”是指强化自由写作,在写作过程中提升写作能力,总结写作方法。日记,随笔,读后感,影视评论和经典文本的品评,无不可写。教材、语文报、晨读资料、所有教师推荐或自己阅读到的书或文章,无不可成为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养成有事没事多写字的习惯,让写作更具个性,更有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意识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真正地加深学生的语文素养。现将我的教学措施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深度挖掘,放飞思想
1、 自己读书,初步感知
我抓住这个班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强这一显著特性,鼓励他们养成自学课文的习惯,尤其重视预习。教师适度提供学习目标和要求。我一直要求他们按照专题预习课文,任务一是解决音字词和文章内容、层次脉络等基础部分,如果是文言文,还包括特殊句式文言翻译等。任务二是树立板块意识。预习时认真研读专题前言,思考其是否对专题文本的主要内容、共性特征、个性特点、选文依据作了说明,你们是否理解。尝试对板块中的部分选文作些比较阅读,思考比较的角度和内容。任务三是记录下自己预习时的思考或困惑,可以用随笔或问题的方式呈现,以便课堂交流时使用。
2、 交流研讨,层层深入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这个创新班的新授课往往也是从交流开始的。先根据文本的内容确立一到两个主讲人,串讲一些基础内容,倾听文本的声音,其余同学可以补充或提出异议,大家共同讨论落实。比如在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个专题中,《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两篇古文的实虚词,重要词义,特殊句式,重点翻译都是在学生的串讲和补充中完成的,教师除了在个别处稍加强调外,无需再多费口舌。《陈情表》中的陈情艺术,《项脊轩志》中的绘景艺术,作者借一间小屋串联起的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兴衰情,学生在进一步研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节描写、借物传情等方法分析出来,这两篇文本的教学任务基本已经完成。
3、 教师点拨,深入内核
对于创新班的学生而言,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一些文本深层次的内涵,文字背后的东西,以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知晓的,对这部分的内容,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讲明确,讲透彻。在《项脊轩志》的文本研讨中,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样是悲伤,作者用一个“泣”表现母子情,用“长号不自禁”表现祖孙情,为何写夫妻情却未写眼泪?以学生的经验和阅历,他们最多能鉴赏出此处是以无形见深情。这就要求老师提供一个方向,将学生引向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层面去思考,从而感知文字背后的东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忠孝是放在首位的,所以表现忠孝之情的文章,无论如何直白,都不会招人诟病;表现夫妻间的情感,则有着诸多的顾忌,在功业意识占据主流的文化背景下,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只能借助于某些细节,某些物品委婉地表达,这也是一种写作的方法,叫借物传情。同样,在文本接近尾声时,要想真正深层次地透彻地理解文本主旨,教师一定要多加一个追问:在母子情、祖孙情、夫妻情、兴衰情的背后,作者长久压抑的那种隐痛到底是什么?答案的触角依然要深向文化的层面,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人的独特的精神追求中寻找到根源。从文本到生活与文化,我们一路走来,最终作者和文本都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长久地镌刻在他们的生命中。
二、拓展延伸 打破樊篱
1、 搜集阅读素材,享受阅读时光
阅读素材的搜集和积累,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一是学生们手上已有的材料,《语文报》、《作文素材》、《作文学案》、《中华活页文选》、晨读资料,课本的配套读本、练习册中的文本助读等,二是我结合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为他们精心选择的文本,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莫言,王小波,陈丹青,龙应台,木心,周国平,王开玲,契诃夫,莫泊桑,萨特,昆德拉……除了文哲类之外,时事新闻,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普通百姓的柴米生活,都是阅读的对象,教学的资源。三是教会学生自己搜集材料。我经常把一些任务下放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搜集,筛选信息,整理归类,形成专题。我也会介绍推荐一些书目或让学生自己推荐,然后大家共同寻找,交换阅读。每周的阅读课,自习课,晚自习的部分时间,都是孩子们静静地享受的阅读的好时光,边阅读边顺手做些记录,或点评或异议,或瞬时的灵感或思想的火花。以留待交流课时共同探讨。
2、鉴赏品评交流,打开另一扇窗
每周我至少会安排一节课作为品评交流课。交流的内容是对本周所读书的思考和鉴赏,或品味语言文字,或评判思想观点,或说明向同学推荐的理由,或由某个细节引发的自己的感想……教师适时地提供一些方法的指导,比如记叙性的文字,如何去看作者对故事的架构和对细节的处理能力,评论性的文字,如何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和看问题的角度等。在学生点评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其他学生与之对话:质疑,反问,追问,以促使他们更深入地去探索和追寻。比如,在一次交流课上,一位学生介绍了一篇小说《海滨渔夫》,海边有个啤酒馆。天气很冷,几个年轻人在那里喝啤酒,这时来了一个非常穷苦的老人,穿着破大衣,带着一条狗。狗就跑到那群大吃大喝的年轻人边上,做出求食的样子。年轻人哈哈大笑,做出非常轻薄的举动,拿一点香肠和面包施舍给小狗。这个时候,老人突然愤怒起来,把狗叫回来,为狗买了一份食物。这位学生从细节的角度讨论作者对“贫穷”的表现。另一位同学正巧也读过这篇小说,立马站起来,追问这位同学:你觉得这篇小说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是对贫穷的描写吗?或者你认为他对贫穷的描写是为了表达什么?很快,话题的中心就转移到对主旨的探讨上来: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人比狗更需要食物。然而老人为狗买了一份食物,这是尊严的力量。在老人眼里,狗也是生命,每个生命都有尊严,老人为狗买食物,不仅是出于与狗之间的感情(否则,没必要交代老人此举的前因——年轻人的嗟来之食)更是因为老人对狗的处境心有戚戚,捍卫狗的尊严就是捍卫他自己的尊严。
对于这样的质疑和探讨,我认为是相当有价值的,它能够让我们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什么样的作品是有永恒价值的?是那些穿透本质,贴近人性的作品。它不是为了唤起读者的同情,而是让读者肃然起敬。它折射出的是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尊重的光辉。
三、书写日常 思考一切
1、 读书摘评,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我让学生准备了读书摘评本。“摘”是对每周所读书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摘要, “评”即自己的感悟、思考、品论、异议等。每周不低于2000字,上不封顶。我每周定时批阅,批阅时间不超过一天,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交流。除了教师批阅之外,我也会安排学生互评,互评后,用小组交流,互相推荐的方式,将优秀的摘要和评论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切磋,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好文章和好书被推荐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其它同学的阅读,了解更多的资料。更主要的,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我们知道了,别人的文章再好,那是别人的观点,读书并不是把别人的观点塞到自己的脑子中,而是在别人的引导下去发现自己可能未曾想到的事情。学生一旦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他们读书的质量就与别人不一样了。
案例1:学生李柏舟对林清玄《吾心似秋月》的评论
在文化过度消费的时代,世态炎凉,人情冷淡似乎是每个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那些自以为遗世独立,自命清高的人,大概也只能用此来掩饰虚伪麻木的内心吧。白落梅说:“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真正的智者,抛开一切外物的干扰,靠自己的修行维护心中那方净土。相反,只有那些意志不坚,心志不强的人,才会用“世态炎凉”一词掩盖自身境界的拙劣。那些带着面具的人,那些在社会巨浪中随波逐流,浑浑噩噩的人,恐怕永远也不会理解林清玄笔下的大海和月亮吧。
案例2:学生丁尧昕对“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的思考
有人总是活在幻想中,他们逃避现实,用所谓的超脱为自己的怯弱寻找借口。有人总是活在现实里,他们没有幻想也没有信仰,被现实束缚在小小的一隅。即使有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情操雅致,也终究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平庸。庄子齐物我齐万物,在脑海中挥笔而就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壮阔苍茫,尽为虚;在妻子去世时不泪反歌,对使者相访以龟为喻,又与惠子留下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千古名辩,皆为实。虚实相生,幻想与现实相和,人生才变得立体而灵动,既可以脚踏实地,勇敢面对,也可以仰望星空,眺目苍穹。
2、 微格作文,让写作成为一种常态
微格作文,顾名思义,在篇幅上小于一般的考场作文,以三四百字为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能够言约意丰,以一当十。我要求他们每周至少写两篇。内容丰富多样。有时是我给定话题,有时是他们自己的随笔,读后感,电影评论,视频评论和经典文本的评论等。读书交流课上的心得体会,所思所悟,对话交流,也都可以总结成文。微诗歌、微散文、微评论、微小说,微剧本,无不可写。日月山川,草木虫鱼,哲学艺术,生活百态,无不可入文。我们有专门的汇报研讨课,也有专门的写作指导课。开展微格作文教学的最初的目的是让想写作常态化,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自由写作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提高。当然这是在高一高二阶段,此时如果只训练套路式的考场作文,只会让他们的思维僵化,内容模式化,千人一面。因为高考的考场上,作文的胜利者一定属于那些阅读广泛,视野辽阔,充满才情,思维灵动的学生。进入高三后,我更多的是进行考场作文的训练,我立足分点训练,分段训练,一个写作点或者一个段落,一步一步地打磨。摘评的量略少于高一高二,主要是为了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但是之前摘评的所有内容我们都有专门的时间用来阅读和回顾。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过于功利,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所做的,基本上是为试卷服务,为分数服务,为高考服务。所以教学文本时,总习惯演变为几个具体的题目去逐条分析;教学作文,则先讲方法,再让学生按照方法依葫芦画瓢。我们从高一开始,就迫不及待摆好了冲刺高三的姿态,而当高三真正来临时,却发现正在遭遇瓶颈,久久无法突破。我们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量变到质变是一个过程。就语文学习而言,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有一条相当长的路需要走的。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朗读和吟诵,需要品味和涵泳。需要体会文本深邃的思想,美好的语言,需要用文字不停地表达,直至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应试技巧的讲解和训练永远替代不了积累的过程。对于创新班这样的学生,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将他们的阅读视野开阔,古今中外尽收眼底;如何让他们的写作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有个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了这样的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进入高三以来的复习,真的能感觉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主要的,会发现,他们还有无限的潜力和提升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