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舞曲(Waltz),也称“华尔兹”,是奥地利的一种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会。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它采用3/4拍,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称为圆舞曲。舞态雍容华贵,气质典雅。追求意境,舞姿飘逸优美,旋转性强,有"舞中皇后"之美称。
从十八世纪中叶,维也纳古典乐派兴起,圆舞曲就成了作曲家经常采用的体裁。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这些大作曲家都创作过圆舞曲: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中出现过“圆舞曲乐章”;舒伯特写过很多圆舞曲,从1815到1827年间他创作了一百多首钢琴独奏的圆舞曲,这些简短而富有音乐性的作品,成为后来维也纳圆舞曲的先声。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约翰·施特劳斯
此曲与《蓝色多瑙河》同样著名,一为河流,一为森林,相得益彰。乐曲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美丽的森林为题,序奏以阿尔卑斯地区的民族乐曲齐特尔琴弹出,之后小圆舞曲一个接一个,丝丝相连,环环相扣,如一串闪耀的珍珠项链,让人目不暇接,乐曲的尾部充满律动,并在勃勃朝气中结束旋转。
邀舞
韦伯
《邀舞》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卡尔·玛利亚·冯·韦伯于1819 年创作的一首典型标题性钢琴曲,带有明确的情节。
在一个热闹、华丽的宫廷舞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绅士邀请一位美貌姑娘与其共舞,开始少女还有些不好意思,青年继而再次热情邀请,最后姑娘在盛情之下终于含羞应允。
这时舞曲的音乐奏响,青年挽着少女的手臂步入舞池,旋即便融入了舞蹈的激流……舞曲结束了,青年向少女鞠躬致谢,姑娘则腼腆地屈膝答礼,最后在安谧的气氛中结束了全曲。由于《邀舞》的音乐非常形象化,且旋律又很优美,所以百余年来曾被许多人改编成为各种不同的管弦乐版本演奏,久而久之,真正的钢琴原作却很难听到了。
南国玫瑰
约翰·施特劳斯
这首圆舞曲的素材来自于1880年10月在维也纳剧院上演的轻歌剧《女王束带里的手帕》,乐曲旋律美妙而优雅,节奏富于变化,你即便只是在听,也会情不自禁地和着乐曲的节律而摇晃身体。
|